第1044章 了不起的程晓羽(三)(第2/3页)

斯塔文·贝尔其实也是偏向胶片电影的,但他清楚的明白商业和科技会驱使他们向数字电影转化,他叹了口气说道:“我想说我最爱的‘从想象到画面的跨越’是一长条的光化学品,它可以用手捧起来,扭曲,折叠;可以用肉眼细察,也可以投放于某个表面供别人观赏;它散发着香味,并不完美。如今,人们已开始给它的寿命倒计时。但我会一直忠于这种‘模拟’的(非数字的)艺术形式,直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关门,我的《肖申克的救赎》也会用胶片摄影机……”

斯塔文·贝尔也知道数字化是趋势,但是他觉得这个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不希望程晓羽太过冒险,在他看来程晓羽是有才华的,但他也太过激进,一部大片都没有拍过,就砸下四亿要上三D和IMAX。

奥利弗·斯通吐出了一个烟圈说道:“我拍摄电影有个大致的标准,就是所有镜头都要先实景拍摄一遍,即使是CG动画的镜头也是如此,好让这些镜头看起来不是太数字化,还有那么一点真实的印记在其中。这是我的一种美学观念: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充满了确定的不确定性……那些厚重的、浓郁的、鲜艳的这些在数字电影中完全无法捕捉到,虽然数字电影很节省成本,让电影拍摄变得更简单,让表现更容易……但就目前来说,程,你一个还推动不了电影数字化的进程,我想在过几年等数字摄影机的技术提升了,或许数字电影时代才会全面来临。”

这时四周好莱坞的精英们也纷纷附和着发言,四位大导演都在当下支持胶片电影,这就可以说决定了美国电影市场还是以胶片为主流,而程晓羽则成了一个逆流者。

但程晓羽知道真正要了胶片摄影机的命的正是三D和IMAX的大行其道,双机拍摄带来的几乎无法解决的设备问题(例如体积巨大,不容易同步等),单是胶片成本都要增加一倍,因此与之兼容的数字摄影机则成为了不二的选择。

程晓羽并不是这些好莱坞传统电影人,对胶片电影怀着深刻的感情,相反他很喜欢三D电影浸入式的体验,他也清楚当下的三D和IMAX的观影大门需要一把钥匙才能为观众打开,这就是一部让大家无法拒绝的电影。

这里没有人比他更清楚3d的恐怖威力,斯塔文·贝尔不清楚、奥利弗·斯通不清楚、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不清楚,就连拍摄《玩命特快》的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恩不清楚。

在程晓羽的记忆中,詹姆斯·卡梅隆在采访中说过:“《阿凡达》的票房情况远远超过了我们能够想象的预期水平。我们一开始仅仅希望获得10%左右的利润率,那样的话,全球票房远远不到10亿美金。”

远远不到10亿?最后的票房结果是多少?一发不可收拾地收到了全球28亿美金。一般来说,一部高制作成本电影的利润率在30%左右,而打定了“亏本”想法的《阿凡达》所带来的利润,却远远超过了30%,超过了人们对于一部电影能够带来利润的最高预期。

28亿!是因为电影本身太优秀吗?

是因为3d摄影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虚拟拍摄、im等技术吗?

都不是,是因为卡梅隆拿着一把很快的刀,在最准确时机狠狠的强行打开了这个市场。

而程晓羽手中的这把刀可以说比《阿凡达》更加锐利!没有人可以抵抗《泰坦尼克号》这艘注定沉没的大船的威力。

程晓羽站了起来笑了一下,无比自信地说道:“那么诸位前辈!三D和IMAX的大门就由我这个后辈为大家打开!”

程晓羽的霸气侧漏,引来了四下哗然……

在这些好莱坞精英看来程晓羽这简直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众人没有哄堂大笑就是非常给程晓羽这个主人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