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章 浮生未歇(第2/5页)

程晓羽有些好笑地说道:“你刚才说什么?2145年?”他觉得这个机器人一定是被人控制的,一定是一个恶搞节目。

机器人道:“是的,2145年。”

程晓羽“呵呵”一笑道:“我现在是在那个片场吗?”他又仔细环顾了一下四周,没有发现摄像头,也没有发现摄影机,房间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玻璃窗外的海滩景象,他从棺材一样的太空舱中爬了起来,想要自己找到答案。

机器人道:“片场,这样的场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北美区的洛杉矶市还有遗址。”

程晓羽没有理会,神奇的是太空舱里面的液体已经完全排空了,连同他身上的那些液体也被发着光的太空舱给“蒸发”掉了,这样的神奇叫程晓羽又呆滞了一下,他身无寸缕的紧紧的盯着机器人的黑色面罩说道:“不要继续开玩笑了!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我知道……”

然而他话还没有说完,就彻底的愣住了,在这幅黑色面罩映照中的,是一副完全陌生的面孔……

……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这门科学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也远没有到能够应用的地步——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人工智能越来越被关注,不仅科幻电影在21世纪迎来了黄金时代,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工智能角色,二十一世纪下半叶,人类在强人工智能方面也有了突破进展……”

“2014年建立起来的‘开放蠕虫’项目就是一个著名的案例。研究者标记了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302个神经元的5000个突触,试图用计算机模拟出一个等效于实体的虚拟线虫——这个项目目前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将这个虚拟蠕虫的神经网络移植到一辆乐高玩具车上,就可以让这辆车展现出非常类似真实蠕虫的运动和觅食行为。”

“接着人类开始了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当代尝试中,著名的领军人物是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他首先在1995年到2005年之间用冷冻切片的方法描绘出了小鼠一个皮质柱内1万个神经元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接着从2005年,马克拉姆领导启动了一个‘蓝色大脑项目’(Blue Brain Project,BBP),利用IBM的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Blue Gene),在2008年前后描绘了一个大鼠的皮质柱,包括1万个神经元,以及他们之间10的8次方数量级的突触,2011年又描绘了100个皮质柱的小块皮层,在2015年,团队宣布用冷冻切片的方法,描绘并模拟了一个含有207种亚型、共计约31000个神经元的大鼠神经网络,并因此登上《细胞杂志》的封面——整个计划的长远目标就是逐步扩大模拟规模,虚拟出整个人脑。”

“在此基础上,2013年,马克拉姆在欧盟的支持下主持了一项规模更加庞大的‘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HBP),期望能用10年时间模拟出完整的人脑,这将至少比鼠脑复杂1000倍。”

“但用于大脑灰质密度大切不透明,在当时描绘和重建的方法都是将一个死人的脑子冻硬,然后切成单细胞的薄片,再在显微镜下扫描每个细胞的位置和形态。也就是说,人类并不能观察大脑活组织的行为,只能先搭好架构,再用其它方式给架构的参数(包括超参数)赋值。所以这些赋值并不完全能,甚至不能,代表一个活着的健康的大脑——从技术上讲,人类是用计算机复活了一个死人的肉体,同时给他赋予了一个东拼西凑的意识。”

“这就带来了一个深重的问题:我们即便用尽种种手段激活了这个虚拟大脑,让它在神经层面表现得稳定,甚至与真实人脑的活动吻合,它也绝不是笛卡尔的‘缸中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