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拉贝后人(第2/3页)

厄休拉听到张然这么说很高兴:“是的,当然加入纳粹党在德国是普遍现象,但我们还是很担心会招来麻烦。张纯如和北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联合会主席邵子平博士告诉我,直到今天在东瀛仍然有一部分右翼人士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非常震惊,没想到会有人否认大屠杀,觉得必须把日记发表出来,告诉全世界真相,我就动身前往南部的舅舅家中,劝说他将日记公布于众。”

张然点了点头,其实不只在东瀛,在中国也有一批收了东瀛资金的专家学者,以及不收钱的精日,在网上变着花样的为东瀛人洗地。

厄休拉继续讲《拉贝日记》发掘的经过,在她的请求下,她舅舅把拉贝写的关于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日记交给了她。返回柏林后,她用了15个小时将日记影印出来,将影印件寄给了邵子平博士。

邵子平看到日记的内容后知道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史料,担心日本右翼分子会闯进厄休拉家,毁掉日记或是用重金买走原件,立即赶往德国把厄休拉及其丈夫接到了纽约。1996年12月12日,北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举行发布会,邵子平展出了厄休拉寄给他的拉贝日记复印件。这次冠名为“南京的辛德勒”的发布会在美国激起巨大反响。

听完厄休拉的讲述,张然问道:“你见过张纯如,在你眼中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厄休拉想了想,道:“我第一次见她是在1996年12月,她很年轻,只有27岁,是个很漂亮的姑娘,长长的黑发,一双很大很明亮的眼睛,人比较瘦,但充满激情和活力。”

张然问道:“你们见面后聊了些什么呢?”

厄休拉陷入了回忆,好一阵后,她慢慢讲起来,讲自己与张纯如过往的种种。

下午两点,在阿尔伯特的带领下,张然一行来到了柏林西郊的威廉记念教堂墓园。

在BWB区,张然他们见到了拉贝墓。一颗棵大树下的一小块用水泥条围起的草地,没有墓碑、没有雕像,更没有墓志铭,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是草地上的一块小木牌上清清楚楚写着:“约翰·拉贝,1882.11.23—1950.01.05。”张然他们绝对不敢相信这就是拉贝的墓地。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木牌的前面不但摆放着鲜花,还有几只紫色的中国香囊,显然有中国游客来祭拜过,至少中国人没有忘记得他。

张婧初将手里的鲜花放在了木牌前面,心里默默祝愿着世界和平。

张然看着阿尔伯特,问道:“怎么连像样的墓碑都没有?”

阿尔伯特告诉张然他们,拉贝1950年去世后下葬于此。到了1985年,墓地租用期就到了。不过他们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一直没有续约。96年年底,他们把拉贝的墓碑运回了家,通过中国使馆转移到南京的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那之后,拉贝的后人以及南京市曾多次希望柏林市给予拉贝墓地“历史名人墓地”的资格,都被柏林方面否决,市政府是不想为这块墓地支付费用。最终南京市政府支付了墓地四十年的租金,并表示在未来将会重修拉贝墓地。

就在张然与阿尔伯特交谈之时,一对五十来岁的男女走了过来,他们都背着旅行包,应该是游客。他们来到拉贝墓前,将手中的一束鲜花放在了木牌前。

张然对这对老外有些好奇,问道:“你们是专程来看拉贝先生的墓地的吗?”

男游客打量了张然一番,回答道:“我原先是德国人,现在住在澳大利亚,叔叔婶婶都葬在这个墓园,去年看过拉贝的电影,听说他葬在这里,专程过来看一看。拉贝以一己之力对抗恐怖,是值得尊敬的平民英雄!”

女游客表示:“之前我只知道奥斯维辛,现在我知道了南京,拉贝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