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议夺情天官思抗旨 陈利害皇上动威权(第2/7页)

“是.”吴中行答。

“首辅张大人是你们的座主,你们今日说话的口气,都不像是他的门生!”

“我们是他的门生,但却进不了他的家门,”吴中行悻悻然回答,眼神里溢出怨愤,接着又补了一句,“如今已被发配到贵州都匀卫的的刘台,还不是首辅的门生!”

一提到刘台这个名字,张瀚立刻就感到气不顺了。此人也是隆庆五年的进士,由于机灵干练,很得张居正赏识。万历三年,张居正亲自提名,将他从六品刑部主事任上拔擢为四品辽东巡按。三十多岁就成了开府建衙的地方大员,可谓平步青云。第二年秋上,辽东总兵李成梁击溃鞑靼犯边之敌,斩首两百余级,刘台抢着上折报功。按规矩,地方巡按不得贪冒军功,向朝廷报捷是总督与巡抚分内之事,刘台这一下犯了忌。他去辽东履任前,张居正曾单独接见了他,要他虚心历练政务,为地方父老做几件实事。此次谈话用意明显,就是希望刘台做出政绩来,以备日后重用。谁知刘台到任后,就自恃有首辅这个大后台,在同僚面前颐指气使,弄得关系紧张。张居正听到一些关于刘台的风言风语,心中已对他这个凌辱抚台的风宪官产生不满,现在又见他违例报功,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便借着这件事情,去信把刘台痛斥一番。谁知刘台是个只听得好话听不得调教的主儿,一收到这封信,他就以为张居正要惩治他了。偏那时候,一连几期的邸报上都登载有官员因违反驰驿条例而受惩处的消息,更有甚者,是他的江西同乡付应祯御史因上折指责张居正苛政太严而遭到削官为民的处分。刘台心想:“与其让你不明不白的罢了官,倒不如我先告你怙恩恃宠,把皇上当傀儡,把百官当仆役。”主意一定,他就写了一封长达数千言的《劾张居正疏》寄往京城。此疏一出,立刻轰动京城。张居正读此疏后,不胜骇异激愤满胸,立即给皇上写了一道辩折,并申请卸去首辅职务。早朝时,张居正俯在丹墀下奏道:“辽东大捷,刘台违制妄奏,法应降谪,臣请旨戒谕,而刘台妄自惊疑,遂无顾忌发愤讦臣。且刘台为臣所取士,二百年来无门生劾师长者,计惟一去职谢之。”说罢伏地痛哭。小皇上亲下御座把张居正扶起,再三慰留,当廷宣旨将刘台械掠到京,廷杖八十棍后谪戍贵州都匀卫永不叙用。

去年,吏部发生的最大一宗事情莫过于“刘台事件”,张瀚对这个忘恩负义疏于政事的刘台也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处理起来并无心理障碍。现在见吴中行旧事重提,便没好气答道:

“刘台咎由自取,首辅摊上这样一个门生,实乃大不幸也。”

“刘台做人确有缺陷,但他的《劾张居正疏》所列事实,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比如,礼科给事中陈吾德,因为早朝时与同事们聊天,对首辅大人免掉京官过冬所发护耳一事,说了几句风凉话,被人告到他那里,他立刻把陈吾德贬二级谪出京城,这算不算怀私泄愤擅作威福呢?”

听这两位侍读的谈话,张瀚已猜出了他们前来拜访的用意。年轻官员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在天官面前如此放肆,他恨不能把他们撵出门去,但碍于王锡爵的面子,他不便呵斥,只得对王锡爵说:

“王大人,你的两位属下初生牛犊,依老夫看,他们神态举止不像词臣,倒像是言官。”

王锡爵胸中虽无城府,但言词甚短。他听出张瀚语含讽刺,便肃容答道:

“冢宰大人,年轻人多愤激之词,然也可理解,他们对首辅大人倒也无甚成见,只是守制一事牵涉朝廷大法,他们想来听听冢宰大人的意见。”

张瀚对王锡爵的辩解不以为然。他觉得两位年轻官员的行状有沽名钓誉之嫌,便劝道:“年轻人,老夫知道你们的心思,想在守制问题上做做文章。老夫想劝告你们,万不可为博得虚名,而毁了自家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