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营州之乱引发的危机(第3/7页)

武则天之所以会想到将天下囚犯和家奴推向战场,也是无奈之举。当时军队的状况也的确令人担忧,唐太宗时期曾经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府兵制这时候已经走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贞观四年(630)李靖击破东突厥以来,中原地区平静了半个多世纪,战火多在境外或边陲一带,内地百姓不识干戈已有数代之久。而李唐三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到了武则天掌权时代依然不改以农为本的政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上层的权力之争不影响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当时人口增殖非常快。

当时推行的是均田制,随着人口的增长,渐渐无地可均,却是事实。于是人们自然希望迁徙到有田可种的地方。而唐初政府禁止老百姓随意迁徙,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擅自移民就成为逃户。史载武周时代,“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原因即在于此。

这些逃户跑到一个地方,知道入户口难,就不入户口。只要有吃的,要不要户籍无关紧要,就算手持户籍也不能当饭吃。他们或私下垦荒,或租赁他人田地,因为没有户口,所以也就不需要纳租调、服徭役。这种偷税漏税行为,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

时间长了,政府吃不消了。武则天沿袭唐初以来的户口普查制度(括户政策),查清隐匿人口,要求他们恢复户籍。允许逃户就地落籍,无论是北漂的还是南漂,漂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有时还给予减免一年赋税或两年课役的优惠,让逃户得以安居乐业,化解社会危机。武则天去世之时,人口已由永徽初年的380万户增长到650万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武则天一向重视人心向背,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以往60岁免除徭役的规定缩短了10年。这些德政都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如果说均田制的败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可以用灵活的手腕化解的话,那么对府兵制的冲击就不是那么好办了。

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兵源问题,不是高宗时代的整顿吏治就可以解决的。兵制败坏,名将乏人,等营州之乱爆发时,武则天面临的就是这样“无将可派,无兵可征”的窘况。

武则天真是被现实逼急了,不然她也不会想到,将全国的囚犯和家奴都推向战场。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那些做梦都想着早日接班的武派士族是非常不利的。河北危机发展下去,那些被委以防御征讨重任的武派士族的无能就会表现得越充分,李唐派士族将更多地被重用,武派士族将丧失越来越多的权力。

武派士族陷入两难困境,要么独立解决河北危机,要么让李唐派士族夺走他们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契丹和突厥在黄河以北的横行恣肆,让武则天对他们丧失了信心,他们对自己也逐渐丧失了信心。他们既无力解决武周的边境危机,又不愿李唐派士族在这场由外力引发的权力博弈中胜出。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默啜。对默啜来说,第一次河北事变是他人生中最为完美的演出,也借此让突厥变得更加强大,由一个草原上的流浪汉变成了一个雄踞沙漠的大汗之国。

默啜从武周勒索了大片的土地、物资、人口;又从新城奇袭中,得到从河北抢来的物资;契丹、奚部族,自神功年以后,也常受其奴役。默啜认为,现在也该到了戏弄武周帝国的时候了。

万岁登封元年(696)九月,虎视眈眈观察吐蕃及契丹动态的默啜,率领他的突厥兵侵入凉州,以数万之军力包围了凉州城。凉州都督许钦明虽力战,但运气不佳,被突厥军俘虏。

突厥趁这个机会派遣使者向武周提出和谈的要求,吐蕃要求安西四镇的守军撤退以及把属于武周的十姓突厥之地,割让给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