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划江分治还是统一全国(第2/4页)

六月,多尔衮就发布文告对大明遗民说:“因为痛惜你们明朝皇帝崇祯的子嗣已死、帝脉已绝,势孤难存,我大清只好勉为其难,暂时接管北京土地,厉兵秣马,替你们歼灭跳梁小丑李自成,以还天下太平。再一次强调,我大清并没有占据天下的野心,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拯救中国。你们河北、河南、江淮各勋旧大臣、节钺将吏以及众怀忠慕义的布衣豪杰,或者是世受国恩,或者新近得到君主眷爱,或者自誓忠心等,都心怀亡国之悲,不可能没有报仇雪恨的愿望。我大清一律不吝封爵、特别给予表彰奖励。如果有人不忘明室,想辅佐及拥立贤明的藩王,戮力同心,共同保全江东,这种想法合情合理,我大清绝不会干涉,更不会禁止。不但不会禁止,还会和新拥立的藩王通和讲好,使你们不辜负本朝,把断绝帝脉的接续上,把倾倒的王室扶起来,这就是你们友好睦邻大清朝的仁义之举。”

下文还说:“如果国家没有现成的国主,国民就会三心二意、摇摆不定。如果有人借拥立愚昧懦弱的藩王为君主,以实现自己威福自操、跋扈自横的野心,又或者有人表面上依附明朝,暗地里却做些盗国欺民的勾当,这些都是国民的敌人,国家的仇寇。等哪天我大清解决了陕西的李自成,即刻调兵向南,赶尽杀绝,一个不留。呜呼,是好是坏、是忠是奸、是顺是逆,从来黑白分明,简单易判,希望大家都怀抱一颗忠臣义士的心灵。南北没有区别,同是皇天后土所生养。布告天下,知会全国。”

因为清廷方面的消息不灵通,写这道文告的时候,多尔衮还不知道南京朝廷已经成立。

到了七月中旬,多尔衮才从清廷山东、河南等处招抚王鳌永在七月十二日的一道密报得知弘光即位的消息。

王鳌永的密报是这样写的:“我在七月初一日到达平原县,听说该县乡官和现任南直隶太平府通判董振秀的家人人接触,据董振秀的家人说:南京于五月十八日已立福王,改元弘光。”

清廷方面对南明的消息是这样的不灵通,而南明方面对清廷的了解也好不到哪儿去。

南明首辅马士英也是在甲申六月十五日才从“北来难民”的手里得到了多尔衮的告示,赶紧向弘光帝报告说:“看得虏示,是不知中国已有主矣,理合速差文武二臣颁诏北行,以安彝、汉之心。”

史可法也因此感到事关重大,认为必须让清廷知道大明帝国已经南京策立新君之事,提出了“速差文武二臣颁诏北行”,且“事期速举”。

这,也是北使团成立的一方面原因。

话说回来,河南的局势原本比畿南、山东地区远要复杂。虽然大顺政权早已在这块中原地区遍设官员,但主力既已西撤,其独霸河南的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大顺军所能控制的只是豫西等部分地区,其他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被明朝官绅和土杰豪强以复明为旗号所占据。

多尔衮在稳固了对畿辅地区的统治后,才陆陆续续地在八九月间委任了一系列文官武将南下,把势力扩展到河南北部。

如果弘光朝廷能抢在清廷之先出兵北上,和打着复明旗号的河南官绅豪强联合起来,不但可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区,也可以有效防止清军南下,自立自强,为日后与清廷争天下取得先机。

可是,南京“定策”事件已经消耗了很多时间,而“定策”之后武将又得以“拥立”之功蒙受厚赏,武将的爵位和荣誉都基本到顶了,再也没有进取之心,即使史可法一天到晚高喊恢复鲁豫,乃至燕京,却是喊破喉咙无人响应。

这么一来,河南境内打着复明旗号的官绅土豪迫于清朝强大的压力,纷纷被迫归附清朝。清廷一路走来,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