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2/28页)

当时天下大乱,多生罪犯,曹操想恢复汉文帝时废除的包括宫刑、黥刑、刖刑等在内的肉刑,以示威慑。

孔融坚决反对。

孔融举了司马迁的例子。

此外,他还拿曹丞相寻开心。

在征袁绍的战斗中,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针对此事,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武王伐纣,获妲己而赐予弟弟周公……”

曹操觉得无厘头,怎么来了这么一句?后来才发现是在讽刺自己和儿子。

多年来,对于孔融,曹操一直憋着气,又突然接到这么一封信,当时就气倒了。

除了最后一条,其余两条均是用正常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无不妥;至于最后一条,虽有干涉曹家私生活的嫌疑,讽刺得比较损,但也不至于死罪。

让曹操憋着一口气的,不是孔融多次以书信形式责难当朝宰相,而是为什么我一有个风吹草动,你孔融就在一边窃窃私语,尤其一想到写这些书信时孔融那股自以为是的神色,他就更生气了。

这期间还发生了“祢衡事件”。

喜欢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孔融,推荐了愤青祢衡,后者因受曹操怠慢,而在一次夜宴上当场嘲讽了曹操。后来,有人传言祢衡的行为受到孔融的支持。曹操没对祢衡下手,而是把他打发去了南方刘表处。

曹操的目标是孔融。

他不担心孔融威胁自己的统治(当然很多人反对这个说法),他无法接受的仅仅是在首都有一个人,四海青年才俊皆以其为师;这个人的家里,每天宾客盈门,议论他曹丞相的活动,连自己的儿子找个姑娘也跳出来点评两句。

事儿麻烦了。

许昌是曹操的,也是孔融的,但归根结底是曹操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有人网罗孔融的罪名,当然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曹操的指使下干的。于是,借此机会,曹操把孔融满门处死。

处死了?

对,处死了。在被逮捕之前,孔融听到了四条指责:

在北海为太守时,见皇室有难,招募兵丁,举动可疑;曾诽谤朝廷;虽为孔子之后,但不遵守礼仪,打扮不修边幅,嗜酒昏狂;曾口出狂言,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公然说,孩子的诞生,是父母情欲爆发的结果,所以当父母的没有恩于孩子。

最后一条一经公布,孔融便死定了。

“父母于子无恩论”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孔子的后代孔融说的。

从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比后来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更极端。这句话直接否定了“孝”的意义,而在中国的古代,王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

也有另一种可能,孔融说这话是因为对险诈的世道与人心不古的失望。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孔融说了那句话,“大逆不道”的罪名便成立了。

这是曹操要的。孔融被关进监狱后,给许昌、洛阳和长安的知识界造成巨大震动,人心惶惶。

孔融的两个孩子却很平静。

他们还不到十岁,父亲被逮捕的那天,两个孩子在庭院里游戏如故。面对公差,孔融自言自语:“希望这罪行到我这儿就打住,不要连累了孩子!”

大儿子站起身来,对父亲说:“爹爹大人,您见到过从树上掉下来的鸟窝里还有完整的鸟蛋吗?”

看着两个孩子,孔融低下头。

再抬头时,孔融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果然,孔融入狱没两天,两个孩子也被逮捕了。

孔融死前写下一首《临终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