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念深情(第2/17页)

这是一个亲历者美好而又痛苦的追忆。

对向秀的出仕,很多人认为是被迫的举动。其实不完全是。

向秀不是个极端的人,他主张自然与儒教的合一,认为天性即逍遥,而君臣之道也是天性之一。他对君臣世界并不抱以反感,他只是一度对洛阳的局势感到失望,司马家的残酷权谋让他惊悸。嵇康死后,各种波澜已平息,曹魏政权也已完全转移到司马家。

在这种情况下,向秀决定到洛阳出仕。

在大将军府,司马昭接见了向秀。对于杀嵇康,司马昭终是后悔的。

在一丝愧疚中,司马昭见到了嵇康生前最好的朋友。自然,他不会把这种愧疚流露出来,于是踞席而坐:“我听说先生有箕山之志,欲隐居泉林!可为什么又出现在我面前?”

古时尧欲将帝位传与巢父、许由,后者冷笑而去,隐于箕山。

向秀望着司马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传说中“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

大将军俊朗巍然,仪表果然不凡。同时,向秀又想到,正是此人下令斩了嵇康,一时间心绪难平。

司马昭盯着向秀。

向秀徐徐道:“巢父、许由自是狂狷之士,不值得去羡慕。您就说给我什么职位吧。”

司马昭大笑,继而默然。

默然中是叹赏?

后来,向秀做了散骑常侍。

这是个位高而闲的官职,也许正适合向秀。

但对向秀来说,跟山涛、王戎不同,他终是无心于宫阙之下的,因为面对茫茫的尘世,他总有一种无所傍依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嵇康之死,更不是因为他由隐而仕的转变。

他的痛苦或许是因为人生的无常,或许是因为对生命本身的悲观。那个时代所有的悲伤都不是具体的。

于是,我们总能听到向秀在洛阳的叹息。

在一声叹息中,向秀给我们留下一个不知所终的背影。

黄公垆下过

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王戎此叹,令人感慨万千,一个时代就此远去了,正如其所言:“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邈若山河。

王戎少即以聪慧从容著称。

小时候,有一天,王戎跟伙伴玩耍,小友看到路边李树上多果实,便竞相去摘,唯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便答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一尝,果然。又,魏明帝在宣武场命人驯虎,纵百姓观之。虎攀栏而吼,其声震天,观者无不惊恐倒地,唯王戎了无惧色。后王戎跟裴楷一起去见钟会,受到后者的赏识,评王戎的原话是:“阿戎了解人意。”

王戎以弱冠之年造访阮籍,阮一见倾心,对王戎说:“吾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遂拉其参与竹林之游,为七贤中年龄最小者。

但后来,种种迹象表明,王戎并不被那几位待见,还多次被嘲讽,比如:“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说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等人在竹林里喝多了,见王戎后至,阮籍说:“俗气的家伙又来败我们的兴致啦!”

嵇康、山涛、刘伶三人大笑。

可以想象,我们的王戎还没喝酒,就先来了个大红脸。

阮籍不是很欣赏王戎吗?怎么现在一下子把人家打回到“俗物”?莫非王戎在竹林交游中渐渐露出了俗相?王戎毕竟是王戎,面对阮籍之讽,当即笑着回了一句:“你们这些人的情致也能又被败坏吗?!”

嵇、阮、山、刘互相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