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惊人业绩(第2/3页)

人口上来之后,韶州治所曲江县的市民阶层,自然也有更高一点的追求,比如说接受教育。

但因为韶州的迟滞性,曲江县的适龄少年即便想要读书,那么也要走大庾山前往江西南昌就读。

谁叫江西总督府在南昌呢?

只是南昌离韶州极为遥远,前往南昌就读还不如直接南下广州。

不过等到“湖南”围绕官道兴办的大量新学学堂之后,韶州人前往郴州、衡州求学的就多了起来。

除了郴县师专之外,还有衡阳师专,这两个学堂,同样都是“湖南师范”的联盟学堂之一。

要说能学到点什么,“湖南师范”最大的特点,就是识字速成。韶州人在这里求学只要一个学年,基本就能南下广州,找个“开蒙”的教书匠当当。

这年头,能够教孩子识字,就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本领。

贞观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这两年,广州市民阶层,最流行的事情,无非就是喝茶、打边炉、请韶州“先生”。

请名师是肯定请不起的,但请韶州“先生”过来教家里的小孩识字,包吃包住逢年过节还有红包,这点还是有的。

也是因为这个,房遗爱才知道“湖南师范”的底子,居然相当的“丰厚”。冯智戴跟房遗爱打交道又不是一天两天,邀请房二公子南下广州胡吃海喝狂嫖滥赌,也不是一回两回。

去的次数多了,房遗爱也会纳闷,怎么广州街坊就这么喜欢韶州人来教孩子读书识字?

略微一打听,就明白过来,除了方便土话交流之外,韶州人居然因为天时地利的缘故,在湖南求学搞了不少能写能算的小年轻出来。

早先房遗爱就以为徐孝德这个包工头是个闷声葫芦,现在一看,闷声是闷声,人家是闷声发大财,是个紫金葫芦。

好宝贝啊。

“湖南土木大使”的功劳簿上,凡是设置关卡的地方,就有市镇。有市镇的地方,就有官办学堂,然后只要市镇靠近县城,就会有“师专”。

若非跨境涉及到权力分配,徐孝德更想在韶州曲江县也设置一个“师专”。韶州官吏实际上也很想,只可惜虽然只是一山之隔,但韶州的的确确出了“湖南”地界。

要说“湖南师范”真的产出多少惊才绝艳之辈,那也是说说的,就是妄想。以“湖南”的资源,根本没可能玩高大上的精英培养。贞观朝脱离中原这个大地区之后,也只有幽冀、吴越、武汉几个地方算是攒出了不菲的家底。

这些地方除了正常的“师范”培育之外,还能搞各种工程学院,只论烧钱,“湖南”是没可能烧得过这些地方的。

哪怕是搞了个船运学堂,洞庭湖这周围一圈,也得勒紧裤腰带很是紧紧巴巴地过上几年苦日子。

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意愿上,“湖南”本地的一个重要教育投入之后的产出,就是贩卖“人才”。

韶州“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化獠为汉”政策下成长起来的獠寨二代,也能够通过进入“五溪蛮”“莫瑶”等山寨投身“教化”事业,来换取官身。

虽然是流外官,但这些獠寨二代,的的确确是李唐立国以来,第一次出现批量进入体制的非汉人群体。

湘南、湘西诸州县新晋的吏员,大多都是湘北、鄂州等地的獠寨二代。

可以说徐孝德在本职业绩之外,甭管他自己怎么想的,反正额外的业务,直接让当时新成立的教育部好处多多。

教育部总理大臣孔颖达上台之后交出的一份完美业绩,就是来自“湖南”的教化之功。

不看前因后果,那就是孔总理横空出世,江南诸蛮莫不感动……

所以,有没有张德这一层因素,徐孝德在孔总理这里,那必须是“自己人”。

房遗爱也算是歪打正着,孔颖达知道那些官身最后都会落到“湖南”人头上之后,直接又追加了一道福利。那就是当他们前往天竺或者海外哪里,五年之后,就有机会接受教育部的“深造”,“深造”过后,就能进入教育部系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