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有拜托的生与死

所谓“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敌不过时间”,但对老同学、老战友廖志弘,赵广陵却从不敢忘。他如果有秋吉夫三那样的生活环境,廖志弘的英魂,早就魂归故里了。

1961年,赵广陵结束了第一次囚徒生活,第二年便向农场方面请假回家探亲。但那是一次失败的还乡之旅,他只走到怒江边就被挡回去了。因为过了怒江就算是边境地区,是政治形势敏感区。那些年时常有人偷越国境,他这种刑满释放人员,纵然老家在龙陵,还是不允许进入这个区域。那天他站在松山对面一座叫老鲁田的大山上,只能远远眺望松山,想象松山后面的故乡。老鲁田当年是远征军的榴弹炮阵地,用的是美军援助的155毫米的榴弹重炮。赵广陵还记得他的部队攻打松山时,呼叫炮火支援的那个美军詹姆斯中尉,在对讲机里有些油腔滑调地大声呼唤:“Girl,girl,目标3056,3057,覆盖射击!”每天从老鲁田倾泻松山上的炮弹,不会少于两三千发。连赵广陵都觉得,老鲁田上的远征军炮阵地,就像一个挥金如土的“Uptown girl (富家少女)”,国军打仗从来没有这么阔气过。

正是在老鲁田大山上的遥望中,赵广陵在云层里听到了廖志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拜托。他们在松山战场是有过约定的人,就像用刀在骨头上刻了一句承诺。但让人汗颜并后悔终生的是,从抗战胜利到内战,再到十几年隐姓埋名、身陷囹圄的生活,赵广陵自己都在刀锋上行走,战友的生死嘱托,竟然慢慢地在脑海里淡化了。那次他本来打算趁回老家探亲的机会,去一趟畹町的芒撒山,看看廖志弘战死的地方。悄悄为他点几支烟,献上一碗酒和米饭。那时他还不敢想到迁坟归宗的事,谁敢公然为一个国民党军官“招魂”?

大赦后在松山农场工作,赵广陵时常也会想起廖志弘,而且随着年龄越大,这种思念就越多,越深。但连他自己都羞愧不已的是,“文革”结束了,政治环境宽松太平了,他却竟然没有想到去做这件让战友魂归故里,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大事!是几十年的政治风雨洗白了他当年的诺言,还是时间冲刷干净了一个人血与火的记忆?从被迫性的“遗忘”到自然性的“遗忘”,白发悄然淹没了一个人的生死承诺。

1987年第一次见到秋吉夫三,他就像一个每天蹲在安静的院子一角烤太阳喝茶的退休老叟,忽然被人扔到冰水里再拎起来一样,把所有的慵懒、妥协、认命、服老、等死一把浇醒了。这些老鬼子竟然敢来寻找他们士兵的骨骸,我们在干什么?这种惊醒、震撼、刺激,在赵广陵心目中,不亚于再一次听到九一八事变。

秋吉夫三走后,赵广陵整个儿变了,不再打麻将,不再和一帮退休老倌抱怨物价上涨而微薄的退休金永远不涨,不再面对阳光下日渐弯曲的身影顾影自怜。怀旧潮汐一般地涌来,拍打着一个孤老头日益飘零的白发;责任感大山般隆起,日日夜夜雄踞在苍老的胸膛。昨日的历史还没有老去,就像一群在远处招手的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向一个耄耋老者频频传来他们激情豪迈的声音。这声音在相隔久远的时空中稀疏、弱小,时断时续,让人真伪难辨。编辑和撰写那本“抗战专辑”时,他已经有了些积累,但那是为政府做的事情,现在他要写自己的书。

他开始跑图书馆、县志办、市志办,甚至还背个书包去了一趟省城。他没有去见舒淑文,也没有去看望老战友周荣。周荣也离休了,住在城西郊的干休所,这些年他们偶尔有通信,赵广陵在昆明只跑省图书馆。在那里他同样很失望,没有找到多少自己需要的东西。他经历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就像一条大江一头折进了群山之中,江山犹在,人却不见其首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