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十年代极品(04)(第2/3页)

爹妈在前面挖撒种子的窝窝,她在后面撒种子。

或者是摘摘花生。

家户人家田里种粮食,地里也种着红薯,土豆,还有小麦,虽然南方农村不大面积种小麦,但因为粮食产量还低的原因 ,地里都会种些别的粮食:高粱,小麦。

开荒的地里,有些人家还会种花生。

彭家的劳力多,在荒坡上开荒也种了一亩多地的花生。

留些过年的时候炒花生吃,还留点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炒花生米吃。

其余的大部分都会送去榨油坊榨油。

年底还会种油菜,在插早稻前割掉晒干,榨油。

此时家里的女人们就在家里摘花生。

膝盖上搭块旧衣裳,饭后开始一把把的花生藤拿着摘花生。

媛媛坐在石头上,白嫩的双脚打水,玩着。

不远处,有人走来发现了彭家的几位男人,大喊着,“大树,河里是不是出现了鱼窝子?”

“是,有鱼窝子。”被发现了,就不用再瞒。

干脆承认。

“啊,多吗?”

“多,要撮鱼就快点。”

“好,我回去拿家伙。”

那人一溜烟的回头狂奔。

他回去也不会告诉别家的人,飞快的跑着。

媛媛趁机站起来,光着脚在河边走着,还交代侄子,“保国帮我看着凉鞋。”

她有双劣质的塑胶凉鞋,就这样的一双凉鞋,是周围几个村子里女孩中的头一份。

是彭母进城特意给闺女买回来的。

“哦,好。”保国坐在大石头上,托着下巴,望着去作妖的小姑。

看热闹的人,走到原来的鱼窝子附近,伸手假装玩水。伸手在水里撒了两把的鱼食。

还捧起一捧水,洒向更远的前面。

鱼儿们继续沸腾,疯狂的朝一处地方涌动着。

跳跃着,今天这条河两公里范围内的鱼儿一直被诱惑吸引着,拼命的朝某处地方游。

刚刚有消散的鱼窝子又有聚拢的趋势。

彭父忙招呼老四老三,“老三你带着老四,先把鱼挑回去。再来就挑着水桶来。记住回去就把鱼倒在后院的池子里。”

“嗯。”

彭大江知道马上上岸盖上箩筐挑回家。

家里院子外有个小水塘,彭家在此地起房子之前,就有个水塘。

鱼倒进水塘边专门砌出来的一个单独水池,就能确保鱼不会长期离开水,变成死鱼。

回到家里,家里的女人们也动了起来,还有彭广福的亲弟弟彭广安家里也得到了彭大江告知的消息。

彭广安带着两个儿子,彭大山,彭大发挑着水桶往三角滩而去。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三角滩深河有鱼窝子,大家一窝蜂的往三角滩赶。

人多,媛媛穿好凉鞋,拉着要看热闹的大侄子离开。

没劲。

下午,彭父带着四个儿子进城,卖了八桶鱼,一共两百多斤。

要不是水桶里面要装水,肯定不只是两百多斤鱼。

两毛五钱一斤,都是一斤半以上的大鱼。价格就卖的上,小鱼的价格,基本就是一毛至一毛八之间。

卖了六十块钱。

回来的时候,大树兄弟四个叽叽喳喳的,高兴坏了。

小妹今天可真给力,发现了鱼窝子,家里一下子挣了六十块钱。要知道家里还有几担鱼,还装在家里的鱼塘中的小水池中。

粗粗一算,应该还有百来斤,也是二十多块钱。

明天再进城一趟。

夜晚,凤阳村的天空上都飘散着鱼香味。

没有抓住机会的人闻着屋外空气中的鱼香味叹息。运气不好,居然不知道三角滩出现鱼窝子的事,白白便宜那些人。

最最可恶的就是老彭家,得到的鱼最多。

第二天清早,天还雾蒙蒙,彭家人大部分都起了床。

忙忙碌碌以后,彭媛媛随便扒拉几口糙碎米饭就回房。

出来说时候,穿着夏天的短袖褂子,还有深蓝色的薄长裤,还有那双蓝色的凉鞋,背着一个大背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