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温暖的传奇(第3/25页)

看过他和维罗妮卡最初相爱的故事,她那时是个记者,他是她采访的对象。他在与她第一次见面之后六个月再一次路经巴黎,把电话打到她工作的报社,冲着电话另一端的嘈杂一片大声地说:“我是格利高里·派克,想找巴萨尼小姐说话。”

接下来的事情倒很像《罗马假日》里的关于报社的那些情节。当接电话的人用室内广播系统公开呼叫“巴萨尼小姐,格利高里·派克先生找你”的时候,整个报社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巴萨尼小姐有些犹豫,但还是接受了他的邀请。放弃对萨特进行采访而和一个美国影星去吃饭,那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哲学并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天使,哲学也不能使一个女人的生命温暖,而他的怀抱却可以。所以就让哲学家靠边站吧,什么也比不上这个男人眼中的天堂。

2003年6月12日,维罗妮卡陪伴着自己的丈夫走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在这四十八年中,那个英俊的男人有无数的女人爱过他、现在还在爱他,但是他从来没有绯闻。我们永远不能去问赫本,做一个天使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然而我们也许可以问一问派克太太。也许她会告诉我们,所谓天使,有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找到了她的天堂。

一生都是演员

曾有一本电影杂志出过一个专题,说的是当时的一些新生代偶像如何继承了前任偶像的风格。例如布拉德·皮特是当代的詹姆斯·迪恩,而本·阿弗莱特很像当年的罗伯特·雷德福等等,很多形象代言人都有接替者,我看了一遍下来,发现自己在暗暗地寻找派克的接班人,结果答案是,没有人。

我个人一直以为,但凡一个演员,由于自身的限制,戏路再宽也终归是有限度的。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那个时代的马龙·白兰度是叛逆青年的代言人,而派克在很多中国观众的心目中,则总是扮演那种正直诚实、有男子气魄、性格谦和的男人。这也许是他自己本身给人的印象所造成的。事实上,派克的一生曾经塑造过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并非是千人一面的“好青年”、“好男人”。他的演艺道路,从他在巡回剧团里扮演小角色开始,一直到1991年,在斯科塞斯的《恐怖角》中出演一个配角,他一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优秀的演员。在《罗马假日》里,他是一个多情善良的穷记者;《爱德华大夫》中,他是一个精神濒于崩溃的男人;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他是一个严厉但是有正义感,不缺人情味的律师和父亲;而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对世界充满困惑和迷茫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阳浴血记》。这也许并不是派克所扮演的最引人注目的角色。相比《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他夺得奥斯卡奖、《罗马假日》使他成为无数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来讲,这部电影很少被人提起,然而它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派克的作品,也是他最有魅力的银幕形象,其性感程度,不输于马龙·白兰度。那个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深爱着自己的姑娘的路特是我所见过派克扮演过的最“坏”的一个人。

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我看到他嘴角挂着的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和他斜戴着牛仔帽,脖子上系着小红方巾,叼着雪茄、手在裤子上随意一划把它点燃的样子。如果这个角色是由马龙·白兰度来演,我可能会觉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吧。但是那个让人恨之入骨而又无法不爱的任性男人的确是派克。他从骨子里往外冒的那种邪恶而危险的性感让我感到吃惊,也让我第一次打心底里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