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这是葫芦娃还是葫芦妹呢?(第2/4页)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节俭惯了,都舍不得买东西,尤其是贵的东西,就算能买得起,也坚决不买。

搞得刘青山还得劝他们:“现在物价越涨越厉害,该花花。”

刘青山记得,等到八八年的时候,全国兴起一股抢购风潮,不管啥东西,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先抢着买到家里再说。

最后商店里的东西都被卖光了。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国家进行价格闯关,导致物价上涨,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心就渐渐变得浮躁起来的。

整个社会,也在精神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老支书也直叹气:“这两年,赚的是比以前多了,可是这钱,也好像越来越毛了。”

对此,大伙也都深有体会。

现在的夹皮沟,经过上一次分红之后,谁家的存款都超过万元,这钱在银行里放着,确实没啥大用。

因为每年都在赚钱,这存款的数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刘青山听了大伙的抱怨,倒是心里一动:他那些金条正想处理呢,财宝不出外国,不如就卖给乡亲们好了。

总比过两年抢那些柴米油盐强啊,起码在短期之内,黄金还是能保值的。

这件事,也给刘青山提了个醒:乡亲们手里的余钱越来越多,也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十月二号这天,夹皮沟的百人旅游团,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对绝大多数村民来说,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

而且随着以后不断走出去,他们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宽广……

“哈哈,到家啦,到家啦!”

下了大客车,娃子们便开始往家里飞跑。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可是怪了,出去几天,还真想家了。

想这个破破烂烂的泥草房,想那只使劲摇晃尾巴的大黄狗。

留在村子里的青壮,也都闻讯而来,迎接着自家的亲人。

“咋样啊,首都好不好?”

问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回答也基本差不多:“首都嘛,当然好啦!”

然后就讲起了天安门,讲起了故宫,讲起了长城,说也说不完。

猛听张杆子一声大吼:“不跟你们扯了,先看看俺那些弟兄们去,都想死俺啦!”

身后传来翠花婶子的吆喝声:“别急,先回家换了劳动服再去!”

“老支书,青山,那我们剩下这些人,啥时候去啊?”张队长他们一听,就馋得心里痒痒。

“怎么也得等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冬天去没啥意思。”

刘青山觉得,等到开春种完地,山野菜下来之前,能有半个多月的空闲期,在五一之后,正好再去一拨。

他和老支书也没着急回家,跟着张队长和二彪子大头他们去了村部。

问问这些日子,夹皮沟的情况,除了上山采采元蘑,伺候伺候大棚和牲口,也没啥大事。

地里的水稻,还得等到十月中旬,才能上成。

另外就是一些萝卜白菜和胡萝卜,也陆陆续续该收了。

张队长也询问道:“跟拐子叔来的那个大爷,是什么来头,用不用告诉大伙都敬着点儿?”

他说的当然是谭老将军,这次也跟着一起来的,只领了家里一个孙子,叫谭勇,在跟前照顾着。

刘青山摆摆手:“啥也不用,就当是拐子爷爷家里来串门的亲戚。”

要是村民都敬而远之,那反倒彼此不自在。

张队长点点头:“还有,咱们今年新盖的那些房子,都完工了,里面也都晾干,可以住人了,房子咋分配?”

村子西边的新村儿,算是彻底完工,清一色全是三间或者五间的大砖房。

这些钱,都是合作社出的,村民不用掏一分钱。

老支书吧嗒着小烟袋说:“就正常分呗,家里人口少的,先分三间房,等以后孩子成家,可以再分房;人口多的,就住五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