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人生难得一场醉(第3/4页)

虽说这两年猪肉不像前些年那么紧缺,可是谁家也没到经常吃肉的地步,也就过年过节能敞开了吃几顿。

而且不光是肉,瞧瞧人家桌上这菜肴,鲜鱼,山珍,鹿肉,大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山上长的,一样都不缺。

没法比啊没法比,那还是先吃吧。

喝到天黑,酒宴这才散去。

作为今天筵席的主角,路作家第一次喝多了。

没法不多啊,你敬一盅,他敬一盅,架不住人多。

刘青山叫了几个小伙子,把路作家抬回家,放到炕头上,然后说道:“王大嫂,今天高兴,多喝了点,晚上好好照看着。”

“人生难得一场醉……”路作家嘴里没有意识地嘟囔了一句。

刘青山的心中也感慨万千:是啊,路作家承受太多的磨难和压力,这才化茧成蝶。

很多时候,人生的磨难,也同样是财富。

第二天,刘青山照例起来晨练,师父回来了,他当然得上山。

哑巴爷爷领着小六子,昨晚就回到山上的木屋。

作为记名弟子,王振国也跟了去,显然是和师父讨论药方去了。

刘青山跑到山上的时候,哑巴爷爷也领着小六子起来,正在木刻楞前面站桩呢。

大熊也装模作样地站在小六子身后,立起两只前爪,瞧得刘青山想笑:这是也跟着练呢?

不过大熊显然是不大专心,小眼睛一个劲瞄着小六子的衣兜。

还有王振国也起来了,嘴里呵欠连天的,显然昨晚跟师父聊到很晚。

不过他脸上却洋溢着浓浓的兴奋之色,不用说,肯定是在哑巴爷爷的参详下,他的药方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小师兄,下次再去米国,千万叫上我。”王振国看到刘青山,就喜滋滋地说道。

“那肯定要等到来年了,老王你先在省医院搞试验,把病例写得详细一点。”

刘青山知道,米国那边带着有色眼镜瞧人,所以必须有说服力。

王振国点点头,他已经确立了目标:就像师父治疗艾滋病那样,用事实来叫那些高傲的老外低头。

等到晨练完毕,刘青山就在山上吃的早饭,清粥野菜,淡然之中,蕴含着最朴素的自然之道。

下山的时候,王振国跟着一起回村,他要马上去省城,尝试新药。

他的背包里,多了厚厚的几本手稿,都是哑巴爷爷多年积累的心得,需要他回去细心体会。

和刘青山分别的时候,王振国征求刘青山的意见:“小师兄,是不是应该叫师父给这种药物命名?”

“老王,这个主要是你的研究成果,相当于你自个家的孩子,还是你自己取名的好。”

刘青山知道师父的性子,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虚名。

王振国也明白了刘青山的意思,心中更觉坦荡,挥手和刘青山作别,和那位吴医生一起,踏上归途。

对他来说,这次来夹皮沟,收获实在太大,不仅仅在钻研多年的抗癌药物上有所突破。

更重要的是,拜了哑巴爷爷为师,在品性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随后的两天,夹皮沟就变得热闹起来,路作家获得文学奖的消息,在发酵之后,迅速吸引了媒体的目光。

松江日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派来采访组,带队的,当然就是吕小龙的姐姐吕小凤。

随后省报的记者也来了,最后连林子洲,都带着人民报纸的记者来了。

以林子洲现在的身份,当然不必亲自跑,他主要是想来夹皮沟瞧瞧,对这个小山村太有感情了。

一波接一波的采访,搞得路作家也烦,在接受完人民报纸的采访之后,直接就和高文学一起,玩起了消失。

后续到达的各路记者,根本找不到人,问村里人,都说那两位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