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个需要自省的民族(第4/5页)

在今春的访日期间,我梦到了我的童年。我有点伤心。

四、精致与包装

日本人最大的优点之一是精致。

吃日本餐,案上摆的更像是朵朵小花,各种颜色与形状的搭配都经过精心设计。随着季节的更迭,更换着食品的颜色,春天则是新绿与粉红,夏日则是浓绿如黑,秋天金黄与赭黄,冬天又是雪白和透明。以至有人说不忍得吃,不愿意造成美的毁灭。中国菜和西餐也注意菜肴的造型,但象牙雕刻般做得这么小巧瑰丽、抠抠哧哧的从未见到。日餐不但考虑到食品,更考虑到餐具,一个放筷子的小支撑架,玲珑剔透;一个放几根咸菜的小盘儿,做得像是一片弯曲有致的琉璃瓦。从中国传过去的筷子,到了日本磨得圆圆的而两头又是尖尖的,像是一种玩具。喝汤的漆碗,装米饭的瓷瓮,摆调羹的瓷片,装不同菜品的各式各样的碟子以及各种小得别人不会认真观察的器皿,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船,有的像桥,有的像笔记本,都更像工艺品而不是实用品。

日本人一般住房并不宽裕,我去过一些高层知识分子的家庭,也少有可供五个以上客人一坐的厅室。但他们的房屋布置得也是精致至极,特别是日式的榻榻米房屋,不但一尘不染,而且赏心悦目。从日本式家庭到餐馆都要求脱鞋入室,那个脱鞋换鞋的小门厅,也布置成一个趣味盎然的小天地,有花草,有书画,有摆设,有纯装饰用的覆盖物。

有一些中日共用的器皿,但日本人做了一些改进。比如家用小陶瓷茶壶,形状如中国茶壶,但壶嘴要大得多,有的加了过滤纱罩,这就避免了倒水不畅或茶叶堵嘴。有的在小小茶壶上安装了一个柄,拿起茶壶来方便了许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细心与认真。我甚至要说日本人做事时以及与你商讨工作事务时那种身体前倾、表情严肃(或者干脆是没有了表情)、两眼发直、不停地“哈依哈依”的神态似乎带几分傻气,一副紧跟照办万难不辞的神气。而欧美人与你商讨事务的时候多半会歪着头,别着腿,微笑着,轻轻晃动着,目光灵动着,舒舒服服,潇潇洒洒,面部与眼睛的表情随着你的话语而不断变化,一会儿睁大眼睛,一会儿抿一抿嘴,一会儿微微皱眉,一会儿莞尔一笑,一副虽然确是在聆听但同时也在选择判断、分析取舍,总之最后还是他说了算的架势。两者比较一下,很有意思。

我曾经与几个有长期在中国生活经历的日本人探讨过中日两个民族的比较。他们说,中国人的智商其实是很高的,绝对不笨。我便说是不是中国人有的做事太不认真,他们用日本人的微笑回应了我的这一反省。同时他们谦虚说,日本人的精致往往是在一些小东西上,他们缺少宏观大气的思考。就是说,与我对印度的印象恰恰相反,日本人也许太不“哲学”了?那么能不能说咱们的中华儿女有时候气冲斗牛却大而无当,或者用刘备评论马谡的话——我太欣赏刘备的这两句话了,所以引用过无数次,叫作: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再一个突出的是日本物品的包装。可以说日本式的精致,尤其在包装;或者可以说日本式的包装,在于精致。如果你得到一个日本友人的礼品,那么典型的日式包装是一个深色包袱皮,一个金黄色纺织品作内包袱皮,一个纸套子,一个木盒子,再经过几道拆封的手续,拆掉了许多不忍毁弃的美丽的纸质、塑料质乃至丝质、木质的花饰,最后发现,里头可能是一只表,可能是一个日本人形(玩偶),可能是几块巧克力糖;但更可能是几小块蛋糕,几包茶,或者是几块饼干。总之,包装比礼物本身重要。包装所代表的虔敬、亲善、不厌其烦与一丝不苟,远远比礼物本身的价值(更不要说价格了)重要百倍。赠礼的程序、礼节、文明性与郑重性远远比给受礼者以物质上的利益更重要。这确实有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都会认为包装是表面,是现象,是形式,是程序;而礼品才是真货色,是实质,是内容,是目的。而且中国人多半会认定,说下大天来,里边的货色比表面重要、实质比现象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目的比程序重要。那么,精心包装几块饼干就是不可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