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三更君(第3/5页)

望凤河。

知县夫人潘氏从早上天不亮起来,请了几个进城的女人帮忙,亲自动手,熬了粥,蒸了馒头,又把先前晒的那些干菜、干菇之类的洗煮了,并要留着过年的腌肉切碎,加在粥中,弄得有几分丰盛的样子,分发给众人。

潘夫人竭尽所能,一片热络,杨仪都看在眼里。

杨仪出门的时候,那些昨儿来到的萧县百姓都聚拢来,一起来的,还有望凤河本地的几个富户员外,跟百姓们。

都听说永安侯在此,谁不愿意目睹这菩萨一般的人的真容。

杨仪看着面前的百姓们,他们几乎都站在一起,仔细看,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昨夜跟自己进城的。

但众人却都统一的脸色都不太好,因为世道不佳,缺衣少食,他们一个个的脸上多少都带点愁容。

杨仪先前跟谢知县说起了五味子的事情后,心里就有一个想法。

她先跟谢知县说了。

谢知县听后说道:“留不留,只要永安侯一句话。您拿主意就是了。”

杨仪道:“我虽心愿叫他们留下,但也要谢知县量力而为。”

“不瞒大人,若放在之前,下官确实为难,只不过方才大人跟我说了五味子的事情,假如、假如是真的,别说这一百个人,就算是二三百,五六百,那望凤河也是能容得下的!只要有钱……什么都好办。”谢知县恳切地说。

原来杨仪先前提出的,就是跟谢知县商议,让那些萧县来的百姓们暂且安顿在望凤河。

毕竟从此处再往威远,至少还得两天的路。

除了姑娘山这里的土匪外,其他各大大小小的拦路贼匪,却也防不胜防,谁能说得准。

不如且让他们留在此处安居。

当然,前提是得有生计。

如今这望凤河的生计,就是山上的那些五味子树。

杨仪在姜斯徐明众人的陪同下,带了豆子,出城。

谢知县叫了一个老仆人,亲自领路。

昨儿晚上夜间进城,自然看不清路边的光景。如今乾坤清明,出城后七八里,便看到两侧的沟谷溪河,而在沟壑之中,时不时可见一些缠藤枝蔓,上面缀着若干细碎的小果子,真如晒干了的葡萄一般,细碎可爱,有的还挂着雪。

谢知县的那老仆人道:“就是那些了!不过现在已经干了,味儿不好吃。”

说着便沿着沟边滑下去,慢慢地到了那边儿,摘了一些回来给杨仪看。

杨仪细看之后,果真是干了的五味子,一时唇边露出笑容。

又走了一阵,还发现了好几棵极高大的五味子树,杨仪越看越是欣喜,而谢知县瞧着她脸上的笑容,知道这里的“五味子”得了永安侯的首肯,心里也跟喝了蜜一样甜。

此刻他看着那些原本不起眼的树,哪里还是树,明明是一颗颗挂着铜钱、不,是元宝的摇钱树。

逐渐正午,正欲打道回府,豆子向着大路上汪汪地叫了几声。

姜斯众人立即戒备,但很快,他们发现,骑马而回的是原先跟着初十四出城的一名侍卫。

那侍卫看到众人在此,也甚是惊喜,赶紧勒住马儿。

他翻身下地,跪倒:“启禀永安侯,十四爷叫属下回来报信,已经拿下了姑娘山!让永安侯放心!”

杨仪不能置信:“这么快,真的?”

侍卫仰头笑道:“千真万确,事情办得很巧妙,小艾公子立了大功了。”说最后一句的时候,奇怪的笑意从侍卫的嘴角洋溢而出。

姜斯虽然也喜形于色,但他很是谨慎,便道:“贼寇都剿灭了?”

侍卫道:“兴许有几个漏网之鱼。初军护正派人追歼。”

初十四身边带着的,还有几个从西北而来的近侍。最擅长追踪。极为可靠。

姜斯对杨仪道:“要整顿山寨,处理俘虏,大概还得一个时辰,大人不如且先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