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卖粮(第4/5页)

各家各户早就将粮食拿出来,配合赵掌柜称好斤两。

另外两户人家亦是如此,等将粮食称出来,方才结算银子。

赵掌柜是最大的主顾,光他就买去四千斤粮食,比另外两人加起来都多。

他清楚光自己和两个儿子搬动不容易,所以自己在院子里盯着粮食,让儿子们先过去给邻居帮忙。

有去才能有回,等自家搬动的时候,他们也得过来帮自己。

又过去半个多时辰,方才将这群人送走。

临走时,三户邻居不忘同王宝兴说:“若有其他人家过来问,还望老翁莫要与人提起我们三家过来买粮之事。”

许多人家粮食已经快见底了,再过几个月情况肯定会更糟糕,若被让人知晓自己买了粮食,恐怕会给家里招致祸端。

见王宝兴郑重答应,三人方才带着各自的儿子家去。

木槿她们觉得赚了,三户人家同样觉得赚了。

粮价贵归贵,可这是几个月前的价,如果他们不想用,转手倒卖出去价格就能翻倍。

当然,在保命面前,银子也得让路,他肯定不会将粮食卖出去。

宅子里头——

见王宝兴要将整兜银子分掉,族人们赶忙制止。

王宝根有远见,他劝道:“族长,光进江梁城就耗费这么多银两,真等安家还不晓得什么情形,而且等安家之后还要建宗祠,恐怕又要花费不少银两。还往族长替我们保管。”

重建宗祠对于人们来说与娶妻生子同样重要。

尚在王家村时,许多人家住着透风漏雨的茅草屋,可宗祠却用青砖红瓦建成,宗祠对于他们来说,代表着生命的传递与延续,是许多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刚出发时,众人还盼望几年后能回西边。

可逃荒快九个月,经历九死一生才走到此处,许多人的观念也随之转变:自己这辈子恐怕很难再回故乡,等儿孙们长大之后让他们再回去吧。

在族人们的坚持之下,银子被放在王宝兴处。

而族人们也各自回到自家的位置准备吃饭。

王李氏在蒸完馒头之后又擀了面条,外头冷的能冻死人,合该吃点热乎饭食。

中间王宝山和王李氏不停给木槿捞面:“你还伤着,赶紧多吃点补补身子。”

除了面食,家里实在没有别的食物,王李氏为了下面条,特地去跟有葱姜的人家借了葱姜。

现在借东西难免有还不了的嫌疑,然而王李氏和王宝山厚道大半辈子,在村里有良好的口碑,人们倒愿意信她。

见王李氏要用粮食换葱姜,妇人赶紧拒绝:“不提在村里时你和族长家接济俺粮食,就是你家闺女三番四次救俺们,俺也不能因为两片葱要你的粮食,你且拿去!”

家家户户都有足够的粮食,许多族人又感念木槿的帮助,所以在这等小事上,人家死活不肯占便宜。

加入葱姜还有盐的面条极香,不提车队里的人,院子门口甚至能够闻到香味。

木槿等面条略凉点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吃,咽下去之后不停称赞面条太香了。

王李氏:“估摸着又要过年了,不晓得在哪一日,今天就当提前过年!”

没有任何计时工具,大伙只能根据大致时间推测年关将至,至于还有多久,他们就不清楚了。

江梁城里的情形,照旧看不出来。

土地没办法耕种、许多铺子没办法开,城里半点过年的意思都没有。

见到家人露出悲观的情绪,木槿觉得嘴里的美食也不香了。

本以为到南方之后会好些,结果依旧都是受灾的迹象。

无力抵抗天灾的平民百姓被困在灾难里,仿佛无处可逃。

“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木槿不停安慰家人会好起来的。

真的会好起来吗?她心里同样充满疑惑。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