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起风(第2/3页)

王宝兴摸着胡子道:“他说能送咱们到明州去,我瞧他品行端正,倒是个可交之人。”

上回过来送人时,郑把总等人将灾民押送到章阳府下辖的州县之后方才离开。

官府把上万人的灾民分成几波、几十波分配到不同的地方,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肯定不会让郑把总等人得闲。

当然,他原本要押送去陆户县的那波灾民,因为收了王宝兴的银钱,所以觉得自己对人家要尽心才对,于是请熟悉的同僚通融一番,将他运作到明州去。

王宝兴的态度正是大多数百姓的态度,在他们眼里,官老爷高高在上,收点银钱根本不算什么,只要他肯给自己办事就是好官。

最怕那等敲诈勒索还不肯给人办事、反复为难的人,遇见这种人哭都没地哭。

听见郑把总押送他们去明州,木槿心下稍安。

路上碰到吸血的官吏实在太多太多,郑把总在这群人里面倒还算不错了,有他在的话,安家落户时也能方便许多。

若操作得当,说不准他们还能分得近点或者运气好被分到同一处去呢。

王宝兴同木槿说起他的打算,木槿也道:“与官兵们处好至少能多条路走,咱们不至于被人欺凌去。”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底层百姓被欺压想申冤都没处去,若官府清正廉明还好,尚能有条路走,碰见乌烟瘴气如江梁城般的情形,唯有自认倒霉。

所以,与郑把总交好,可以让车队在他的庇护下顺利到达目的地,更不用担心遇见胃口大想要将他们粮食鲸吞的人。

——

“官爷您也是明州之人?我瞧您对明州的风土人情倒十分熟悉。”王宝兴挤出笑问道。

“我的妻小皆在明州城里头,这遭将你们送过去正好能家去一趟。”

王宝兴会做人,将对方的家底都快给摸透了。

从章阳府到明州的路途很近,不到十日就能抵达。

若道路再平缓些,耗费时间只管更短。

王宝兴在郑把总处打听到明州富庶的原因。

相比于南方其他地方粮食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充实朝廷的粮仓,明州所产粮食勉强够人们吃用罢了。

产粮少和明州有些地方多丘陵山地,大规模种植茶树有极大的关系。

若料理得好,倒能换去不少银钱。

郑把总道:“这两年正值灾年,明州日子不好过,但再过几年保准能富裕起来。”

王宝兴会做人,然而他骨子里还有读书人的清高,人家都说士农工商,他是排在第一等的“士”,所以倒不怎么看得起卖茶之人。

在王宝兴看来,老实积累土地财产多卖粮食才是正经事。

后面竖起耳朵听他们讲话的木槿却上了心。

假如穿越成男性还好,既可以读书科举也能努力赚钱买地做个小地主,日子甭提多滋润。

然而她穿越成封建时代地位低下的女性,虽然底层女性不至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可照样受到很多束缚。

如果继续靠土地过活,那么她下半辈子只能老实再嫁或者在娘家过日子,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女人一样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

木槿希望自己将命运的缰绳紧紧握住,而非托付于他人,否则太像无法独立生存的寄生虫了。

越贫穷、对传统粮食耕种依赖性越大的地方,女性的地位就会越低微,因为传统的耕种劳作需要下大力气,天生力气比男性小的女人无疑处于弱势。

若想作为独立的人而活,就必须靠近城镇,周边最好有种茶树、桑树的经济作物,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木槿当然不敢跟王宝兴说真实想法。

她劝王宝兴:“官爷也是替我们着想,大家手里有银子不假,却总不能世世代代靠那点子银钱过活,眼下能赚到银钱把日子过好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