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016—2018年,流动性由松到紧,政策由鼓励到抑制,组合拳频出,北京市均价突破63000元每平米

和绝大多数创业企业一样,蔺达的云达公司发展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和绝大多数创业企业不一样,至少蔺达的公司曾经登上过巅峰,看到过风景。

无论关起门来有多少不堪和眼泪,两年里,他毕竟披荆斩棘地迅速拿下了三轮融资,注册企业用户过万家,业务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公司规模从十几个人迅速发展到200人,一度成为中国企业级服务的独角兽公司,颇受资本和媒体的青睐。蔺达本人也曾经一夜成名:九零后,身家上亿,为自己代言,前途无量;每天接受媒体采访,出席各种活动论坛,三不五时去电视台录节目,像娱乐明星一样被广大女粉丝疯狂追求,忙得不亦乐乎。然而这些外在的光环,几乎是和所有内部的失败、茫然、艰辛相伴相生,没有任何一刻是纯粹的幸福快乐,他和他们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通向高不见顶的巅峰,抑或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云达像是一驾越跑越快的马车,车轮木轨里的钢钉都快要被震出来,可它根本停不下来。

谢晓丹在公司的职位早已被悄然调整,她的确胜任不了CMO的角色,此外,公司的战略方向也由一开始的服务外企,调整为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因此,她的资源和经验可发挥的价值就更加有限了。蔺达从一家对标的竞品公司挖来了新任CMO,股份和钱都给得很到位,二十七岁的小姑娘凌厉十足,杀气逼人。谢晓丹的名片换成了市场总监,汇报给比自己小六岁的CMO。

期权的事儿,一来公司就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谁也没想起来签合同,职位调整后,谢晓丹自觉能力不足,业绩不好,更不好意思提这事儿了。蔺达倒是有次主动和她说起来:期权我会给你留着的,你放心我说到做到,但2%肯定要往下降,要留给市场上更优秀的人才,只有人才来了,公司才能壮大,只有公司壮大了,期权才有意义,你要理解我。

谢晓丹心里还来不及迟疑难过,就被新的号角声震昏了过去,公司像打了鸡血一样,到处都燃烧着一种非理性亢奋。随着了解的日渐深入,谢晓丹对蔺达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他对于战略发展、商业机会的认识非常成熟又敏感,可他好像不太会和人相处,总是能在很短时间内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但不出三五个月就会搞得一团糟,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用陈青的话说就是:蔺达很聪明,但他毕竟太年轻,社会经验太少,缺少对人性的基本了解和把控。谢晓丹有时候怨恨蔺达,有时候又心疼他的不容易。看得出来,蔺达对于这个创业道路上亦姐亦友的小伙伴倒真是很信任,尽管他依旧一刻不闲地发挥魅力、征服异性,也说不清是为自己,还是为工作。

上一次在办公室重逢后,赵临冬几次三番地约谢晓丹共进晚餐。本来她可以欣然接受,但因为蔺达的那番话,她反倒别扭地推辞起来。直到有一天,有个合伙人不声不响辞了职,带走了美女CMO,还带走了一队人马,二百多人的工作群,一个周末就少了三分之一。蔺达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黑眼圈比姑娘们的眼影还重。之前几轮的投资人陆续叫他去问话,员工的报销单堆了一桌,也找不到他签字,公司上下开始人心惶惶,前几天还热血沸腾、喊着“云达必胜”的小伙伴们,原来也都是在拼演技。谢晓丹看着微信里赵临冬发来的问候短信,咬了咬牙,终于决定去赴这个对公司或许很重要、自己却不摸深浅的约会。

赵临冬约谢晓丹在国贸商城的古早味餐厅见面,他们的新基金就坐落在国贸三期写字楼。走进国贸大厦的落地玻璃门,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谢晓丹深吸一口气,犹如鱼儿重回海洋,这里优雅的气息和节奏,与世隔绝般精致美好,仿佛这个世界上从不曾有悲苦粗陋,仿佛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生来如此,没有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