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图南带我们读书了(第3/4页)

高中就两年,时间紧迫,庄超英说服了庄图南退出报社,希望他把时间和精力都尽可能地放在学业上。庄图南理解父亲的苦心,但他依旧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了一条缝隙。

庄图南和他的同龄人们如饥如渴地接触着层出不穷的新文学、新思想。

世界名著,伤痕文学,朦胧诗各种文学形式来者不拒,《收获》《萌芽》《青春》等杂志在庄图南和他的同学们手中争相传阅……

小说、电影、诗歌犹如黄钟大吕,在少年们眼前敲击出一个全新而广阔的新世界。

庄图南不再剪报,简报本换成了摘抄本,他在本子上摘抄了大量的名言名句,北岛、舒婷等新时代诗人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他的笔记本上。

庄超英和黄玲自然注意到了庄图南“开小差”的行为,黄玲有些担心,希望丈夫适当管管。

庄超英更清楚高中生的动态,他安慰妻子,“高中生思想活跃,新的小说、电影只要一出来,我们还不知道名字呢,他们就已经看完了、聚在一起讨论过了,你一点不让图南看,他都没法和同学交流。”

黄玲摇头,“不是不让看,考上大学再看不行吗?”

庄超英叹气,“图南如果成绩下降,我会和他谈的。”

林栋哲借庄图南带回家的《收获》看,他没看懂,但宋莹无意间翻开看了几页就放不下了,她废寝忘食地熬夜看完,拿过来给黄玲看,“玲姐,这些小说你看了没有?”

黄玲道,“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了。”

宋莹道,“看完半天缓不过神,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事儿、说不出的话儿,看到书上写了才觉得原来是这么回事。”

宋莹试图说清心中的模糊感慨,“这些文章,和以前的不一样,很不一样。”

庄图南道,“是的,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解析了现在的文学创作趋向,说现在的作品以‘人’为本,讲述‘人’的个体价值。”

庄图南侃侃而谈,“知青文学、伤痕文学、诗歌,这些文字里有伤痛,有反思,有爱……亲情、友情,描写了人性,传达了人道主义思想。”

宋莹讷讷道,“我就觉得怪好看的,看到精彩的故事就想一口气读完。”

庄图南回自己房间了,宋莹对黄玲道,“我以前一直以为‘图南’是‘图男’,是再生一个男孩的意思,我还想一儿一女不比两个儿子好,那天看书才知道是‘图南’指志向远大,这名真好,真有文化。”

黄玲唏嘘不已,“我爸取的,他是中专生,要不是……,我应该多少也念了点书。”

宋莹遗憾,“年轻时要能多读些书就好了,别的不说,多看几篇名著也好啊。”

林武峰正从院中经过,听到了只言片语,笑着接话,“现在读也挺好的,就当是图南带大家一起读书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宋莹犹豫再三,用穿衣打扮的钱去邮局订阅了《收获》《十月》,三家妈妈也常看书了。

庄超英进屋,看见黄玲和宋莹正对着图片研究针法,林栋哲和庄筱婷坐在窗下理毛线——林栋哲伸直了两条胳膊绷直毛线,庄筱婷揪着线头,把毛线缠成团。

宋莹抬头见庄超英回家了,喊了一声,“栋哲,我们回家了。”

庄筱婷道,“阿姨,我快缠好这一团了。”

宋莹道,“到阿姨屋里接着缠。”

宋莹率先出屋,林栋哲和庄筱婷像个不协调的、四手四脚的怪物一样横着出去了。

黄玲放下毛衣图片,“回来了,在门口遇见姗姗了吗?”

庄超英道,“我看到姗姗进她家小院了,怎么了?”

黄玲欲言又止,庄超英探究地看了她一眼。

黄玲道,“她来找图南借杂志,今天才周三,我这周已经碰见两次她来咱家找图南了。”

黄玲一边说,一边低头起针,“借书,还书,还书的时候再讨论一下阅读心得,一本杂志能接触好几次,我就怕这个年龄段,接触多了,又是讨论文学、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