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大冤种沈尚书(第3/4页)

这样的兵力,加上大明出色的造船技术建造出的坚固海船,在西洋当中,几乎是所向无敌的存在。

正因如此,郑和所到之处,那些个番邦小国,才会忙不迭的奉出国书,宣布臣服,遣使朝觐。

要是大明真的派过去的是一支普通的船队,别说是让这些小国臣服了,不被抢都算好的了。

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给国家带来的压力巨大。

不夸张的说,郑和七下西洋,对于朝廷来说,就跟打了七场大仗没什么区别。

这中间,可不止是银钱粮草那么简单。

建造宝船,需要大量的人手,数万人出海需要的粮食,起运到港口,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船上大多数都是官军,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还是需要大量的人手。

那这些人从哪来?自然是征发徭役!

不可否认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确带回了很多珍奇异宝,而且让大明国威煊赫西洋,引得诸国朝觐。

但是,代价是每次下西洋,要消耗数以万计的钱粮。

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海上风波,不时出现的海盗,还有每到一地,都有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让每次出海,军民死伤都要数以千计。

所以事实上,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废止下西洋,并非是毫无理由的。

从利弊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下西洋的回报,的确远远不如支出。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下西洋的一应支出,譬如宝船的建造,官军的粮饷,征发徭役的补银,都是由国库承担,皇帝需要出的,就是赏赐给西洋诸国的珍奇器物。

但是,朝廷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异宝,却全进了皇帝的内承运库。

对于皇帝来说,拿些绸缎布匹,瓷器茶叶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就能换到一大堆珍珠玛瑙,象牙宝石,而且,还能得到西洋诸国的臣服,自然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就是纯纯的赔本还不赚吆喝,这种事,也难怪朝臣们都不愿意干。

不过,所幸的是,如今距离永乐朝才过不久,太宗皇帝余威犹在,没有人敢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对错过分议论,朝廷上,也没有形成像大明后期一样的舆论氛围,提起郑和下西洋,便说是劳民伤财,毫无正面评价。

眼下,下西洋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还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只不过因为宣德以后,天子幼弱,之后朝廷又动荡不堪,所以一直没有人提起此事而已。

就算是现在,沈翼等人反对下西洋的理由,也就是国库空虚,支撑不起而已,这和他们反对在这个时候再起战端,是同样的出发点,并没有刻意针对下西洋而发议论。

这一点,还是颇让朱祁钰感到欣慰的。

要知道,最晚到成化朝为止,朝中对于此事的舆论风向,便已然发生了改变。

那时,朱祁钰的好大侄儿想索要郑和下西洋的海图,旨意下到兵部,刘大夏区区一个车驾司郎中,就敢堂而皇之的驳斥来使,说。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终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便可见当时朝中对下西洋一事的极度不满。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和下西洋,从煊赫国威的正面典型,变成了劳民无功,受朝廷上下鄙夷的无用之事。

这种迹象,从现在开始,已经可以看到端倪,但是,至少当下这几年,还没人敢这么说。

目光在底下三人身上扫了扫,朱祁钰倒是也没有坚持。

上林苑监一事,本就不够有力,再说,沈翼说的是实话,国库如今也的确支撑不起这么大规模的下西洋。

他今天提起此事,也不过就是试探一番,为以后做铺垫而已,因此,沉吟片刻,朱祁钰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