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种田(第2/7页)

赵沣道:“不瞒大人说,我等草民好些年没见着过县令啦,您又如此体恤,我们哪有什么好挑剔的?”

两人你来我往,都说得滴水不漏,祝缨并不向他问那个侄女儿的事儿,赵沣也不向祝缨提及那个姑娘。寒暄数语,祝缨对赵苏说:“放假了就玩儿,别玩过头了就行。”

赵苏也恭敬地说:“是。”

祝缨道:“你这官话说得不错了。”

赵苏道:“偶遇到江娘子,教导了一些,委实有用。”

祝缨问道:“你的同学们,学得如何?”

赵苏犹豫了一下,道:“呃,在本县算好的。”

祝缨微笑了一下。赵苏又趁机向祝缨借几本书籍:“本县书籍原也不多,家父家祖虽搜罗了一些,也难与书香世家相比。虽有心往州、府去寻觅,苦无门路,纵拿着钱去也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书。还望大人能赐几本书籍,晚生回去抄录,必按时归还,不敢有污损之处。”

祝缨问道:“想看什么书?”

赵苏道:“不拘什么,还请大人指点。”

祝缨道:“你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可大了,你们父子商议好了?”

赵沣也忙说:“请大人指教。”

“我是明法科出来的,你们还要问我吗?”

赵苏毫不犹豫地说:“请大人赐教。”

祝缨伸出三个指头,道:“不扯那些大道理,就说最实在的,世人读书三个用:有用、治学、做官。你要哪个?”

赵苏不说话,赵沣要说话,祝缨对他摆了摆手。祝缨问赵苏道:“是为了治学吗?”

赵苏摇了摇头。

祝缨问道:“是有用吗?”

赵苏用力点了点头,赵沣发出一声“嗐”。祝缨问道:“做官吗?”

赵苏犹豫了一下,也点了点头。

祝缨道:“唔,那我知道了。我会为你好好筹划的。”

赵沣比儿子还要积极,从椅子站了起来,把儿子也给薅了起来,长揖道:“谢过大人。”

祝缨道:“互相成就,何必言谢?坐。”

两人又不咸不淡地扯上两句,都觉得差不多了,一个告辞,一个也不强留。

……——

赵沣父子离开之后,祝缨看看也到了午饭的时候,起身往后面去。

祝家一家四口坐在桌前,祝缨问道:“祁小娘子跟祁泰一处吃了?”

到了福禄县之后,祝家饭桌上的人就不太固定,有时候也跟祁家父女一块儿吃,有时候张仙姑就留祁小娘子下来吃。

花姐道:“嗯,他们家里说也要收拾点儿过年的年货。小祁说,她爹不大会与人说话,自己在家喝酒也得整治些小菜、干果之类。做好饭,她就弄那个去了。”

祝缨道:“倒提醒我了,这两天被他们吵吵的,差点忘了还有一件事没办完。”

花姐道:“什么事?”她心里划拉了一下,家里年货备齐了,衙门里的年货也发放下去了。往京里的东西,虽然稍嫌轻了些,但也连问候的信件之类都打发跟着最后一批公文送走了。她也额外给小江主仆俩准备了一份合适的,以张仙姑的名义送了。

祝缨道:“县里老人。”

县令还管个风俗教化、尊老敬贤。福禄县的贤人,不好说有谁,但是老人的标准是很明显的。户籍是新登记过的,祝缨打算就照着户籍来。七十岁以上的给米、肉和帛,八十岁以上的有米、肉、酒、帛,九十岁以上的米、肉、酒、帛以及一支拐杖。只恨没有百岁老人,不然她能给百岁的拿九十岁的双倍!

这一笔开支也不用祝缨自己掏,封印前就让祁泰从账上做出来了,她决定、她批示,比在大理寺的时候花钱还要方便。

过年前几天,祝缨便照着户籍簿子,将报上有适龄老人的人家,依次拜访。福禄县好些年也没有这样的热闹可看了,祝缨出行,又被一群人围观。也有懂的说,这是敬老的意思。又有人问:“就县城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