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强大的沐王府(第2/4页)

北元那边的残余覆灭,让大明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来平定西南。

随着朱元璋一道谕旨,二十万大军集结,要一鼓作气,荡平麓川。

虽说二十万大军,便和远征倭国那样,并未全是战兵,辅兵也包含了许多。

但以大明的战力,这些军士都是久经沙场,加上一路连胜,士气如虹。

麓川王国也有着自己的野心。

定边以北,是著名的红河,流入安南北部。

从据永昌、景东到进取定边,麓川的战略目的都在于全据红河天险。

如果能进一步北上占领大理所在的洱海盆地进行防御,那么防线就彻底圆满无缺,即便不能占领大理,红河源头的险峻地形同样难以侵入和进行兵力投送。

因此,在得知明军正在大规模集结之后,麓川国主思伦法,举国之力,发动号称三十万的大军,进攻定边。

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周边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自称“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军大举进入云南之前,全据红河天险,建立稳固防御。

那么大明即便是集结再多兵力,就算是再来个二十万军,战力再强上几分,也会因为天险、后勤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对于麓川无法形成威胁。

那思伦法这个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实了。

当时大明在云南的兵力极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识到定边不可不救。

当然,如果他惨败甚至被麓川擒杀,大明在云南的军事力量就会彻底崩溃,这也正是思伦发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与思伦发决战,无疑是极大的军事冒险。

思伦法是麓川开国雄主思汗法的孙子,虽然也有幼子的说法。

其在麓川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杀死前任国主思瓦发而继位,并曾在景东之战中击败明军。

此时麓川也正处于上升期,显然堪称劲敌。

麓川的兵力,是大军三十万,战象百余头。

麓川的兵力构成,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

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剌”。

锡剌持兵御敌,余人荷所供。

故军行五六万,战者不满二万。

则麓川虽然全民皆兵,然而战兵辅兵划分非常严格。总共动员三十万人,战兵当在八万到十万。

而沐英这边,只有堪堪三万人,长途奔袭至于定边。

双方实力对比极为悬殊。

麓川的步兵虽然在方阵作战技巧上不如明军,但更擅长游击、伏击和山地格斗。训练度方面,麓川也有直属于君主的精锐武士。

作为东南亚霸主,麓川能够从中南半岛招募兵源,来自印度、缅甸和老挝的优质仆从弓手,与麓川本国培养的精锐标枪手、强弩手互相配合,形成很强的远程火力。

甚至在骑兵上,麓川也可以说实力不菲。

滇马中并不缺乏可以用于作战者,最原始的马镫就发源于西南地带。

由于马匹体型较小,麓川骑兵无法披挂厚重的马铠,防御力不足,然而耐力顽强,擅长翻山越岭,更加适合丛林山地作战。

沐英驰援定边,人人皆乘马,但其中不可能都是骑兵。

有很大一部分是骑马步兵。

时三月十五日,明军抵达定边,此时麓川军队正在围城,他们修筑了坚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令城池摇摇欲坠。

沐英见麓川军营地坚固,没有仓促发动进攻,而是在麓川军营对面设立营寨工事与其对峙。

随后,明军三百名铁骑出营挑战,麓川军派出步兵数千人、战象三十余头出战。

麓川的领军将领乘坐战象直冲明军阵列,云南前卫指挥张因率领前锋骑兵五十余人直冲对方战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