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内卷的黄观(第2/4页)

“咱曾经把他放在户部历任了一年,也没觉得有多么的出色,没想到入了大孙门下,表现得如此优异。”

朱元璋看着手中三天时间弄出来的章程,颇有些赞叹的说道。

其实也不怪黄观在户部表现平淡。

黄观在户部的时候是洪武二十八年,那个时候的户部几乎已经被朱英给架空了,成了朱英的一言堂。

除了赋税部分,其他方面有关钱财调度,基本都是朱英在搞。

户部尚书赵勉哪里敢跟朱英对着干,而作为下一级的户部右侍郎黄观,当然只有听从命令的部分。

那个时期的朱英,交给户部的主要都是些简单活计,多数是让更为信任的张伯在负责。

黄观所负责的部分完成得很好,但这就像一张简单的答卷,卷面只有十分,差一点的也有九分,十分极为普遍,是以黄观根本没有展现能力的地方。

朱元璋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推荐黄观,是觉得大多数的臣子,虽然才学很高,但年岁是个限制,在很多方面已经跟不上太孙的思路。

选择黄观是因为年轻,三十五岁的黄观在高品级的大臣里,算得上新生代了。

现在却是给了不少惊喜。

单单从章程详细上就可以看到,此番前往白令海峡的,或者说极北之巅的可行性非常高。

各方面的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完善。

即便是朱元璋年轻时候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也就是这么个程度了。

“爷爷有先见之明,如今璞玉已然雕琢成器,可堪大用。”

虽说曾经吐槽过老爷子的方式,但朱英还是得承认,现在的黄观非常好用。

因为在礼部接受熏陶,朱英有观察过黄观的品行,对于大明的忠诚度非常高。

锦衣卫那边也详细调查过了,黄观这些年来,也没有贪污的行为。

对于大孙拍马屁,朱元璋表示很受用。

同时说道:“既然章程如此详细,那就安排行事吧,咱觉得黄詹士说得对,事有轻重缓急,远征军之事宜早不宜迟,关于选拔之事,就不必过多等候了,完全可以先行选出五万人出发。”

“这上面的备案也很是不错,有几分道理,远征军完全可以在明年再次出发一批,将士们热情如此高涨,区区五万人,对于咱们大明来说完全不算多大负担。”

“可这流泪树,事关重大,如若真能把这蒸汽铁甲船制作出来,这天下咱大明水师何处不能去。”

“莫说是第二批,便是第三批,第四批又如何,如若是人数差了些,那就从北境招聘人手,他们常年生活在寒冬之季,自然有其生存之道。”

格局打开。

在朱英看来,这远征军死亡率太高。

可在朱元璋看来,如果能造出蒸汽铁甲船,哪怕是二三十万人的损失,那也是值得的。

朱英还有些道德感,但是像朱元璋这种半辈子都在杀戮中度过的,怎会有道德约束。

换个角度说,他才是道德本身。

“有道理。”

朱英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格局还是小了。

慈不掌兵。

虽然自己暗自提醒过自己很多次,但在思路自然会有所限制。

……

为了尽快选出合适的远征军人选。

朱英提供了一条比较简单的筛选条件。

负重跑。

体力,耐力,才是远征军的个中关键。

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需要携带基础物资步行。

这两个条件不过关的话,自然就不可能加入到远征军中来。

随着朱英的令旨下达各个卫所,负重跑的筛选立即开始。

负重,按照五十斤的标准。

这也不是朱英独创,早在战国时期魏国中,正规军也称为魏武卒,是著名将领吴起操办起来的,最多也就五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