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升官了(第2/3页)

殿内先是一静,旋即大哗。

毙敌万余,自家折损不足四百?

这是北关一夜间完成的?!

“敌我折损如此悬殊?”

周平眉头微皱:“这个数字是只有北关御敌将士自行清点,还是各部联合?冠军侯收到过几次数字汇总,都能相合吗?”

敌我战损数量的对比之惊人,不止是周平,其他文臣也大多错愕难信。

“太常麾下,廷尉,大农令,少府下辖会在今日上午收到确认的战损数字,是各部在北关联合清点。”霍去病淡定道。

各部有专门在北关负责记录功勋的吏员,因为涉及到支出,所以层层监管。

“此战由何人指挥?”公孙弘目光炯炯,看向霍去病。

“临战指挥为北军中尉张次公。”

霍去病并未解释其中详情,刘彻自然知道,群臣却是大感意外,竟是张次公。

这位北军中尉一夜间立下如此煊赫的功勋!

刘彻和霍去病在群臣面前,提及匈奴又来寇边,是在为后续攻匈奴铺路。

因为边关时常要应对匈奴威胁,军备等物将继续留在边关,有备无患。

卫青也明白其中原因,心下暗笑。

后世有人说刘彻过于穷兵奢武,耗尽国力,是败家之举,皇帝当得很一般。

其实汉当时很富足,相当于一块肥肉,引人觊觎是肯定的,身为肥肉却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是肥肉的悲哀,只能等着被人吃掉。

假设皇帝不攻匈奴,人家就不来打你了?

匈奴只会得寸进尺。

所以不得不打,而既然要打,不如打到死,打的匈奴族亡国破。

对抗匈奴,乃至四夷,与其被动开战,不如主动出击。

当然,刘彻好战是肯定的,不过他的历史地位早有定论。

朝会散后,群臣仍在议论纷纷。

毫无疑问,今日的朝会,北关之战才是核心,文臣的各类朝议,都被压了下去。

朝会后,刘彻招霍去病,卫青,代相李蔡到书房议事。

“昨晚之战,冠军侯排兵布阵,尽歼来敌,朕心甚慰。”书房里,刘彻落座后说道。

李蔡在朝会上初闻战果,就觉得其中必有隐情。

张次公是勇将,却没有设计诱匈奴人入城,自陷绝境的本事。

李蔡看了眼霍去病,心念起伏,想到的却是自家兄长在兵事上……亦远不及此子惊才!

“石建之父石勇身死,他心伤其父之死,已不适合再掌长安卫军。

去病你近来屡立功勋,朕准备即日下诏,命你接任郎中令一职。”

“臣不敢居此高位,陛下不妨择李广将军任职,其在军中多年,足可服众。”

历史上的郎中令石建以后,下一任郎中令正是李广。

再下一任是李广的儿子李敢。

眼下因为霍去病的表现和暗中执笔者的推波助澜,长安暗流涌动,在这件事情上显然发生了蝴蝶效应,把郎中令的位置从李广手里吹跑了。

霍去病不想当郎中令,有他的考虑。

郎中令需坐镇长安,守护皇帝。

当了郎中令,就不能像以往般随意带兵奔袭,操训军伍,需每天坐镇朝堂。

这是其一,还有一个隐患是他如果成为郎中令,而舅父卫青是大将军。

大汉对外的军权,内里护持长安的重任,就将被他们甥舅两个所接管。

命李广任郎中令,可以平衡军中力量。长久来说,对卫青,对霍去病反而更好。

所以霍去病想推拒,是真心之言。

刘彻道:“郎中令一职事关长安内外,宗室安危,你且先掌一段时间。”

言下之意是当前有执笔者在暗中,敌暗我明,其他人皇帝不放心。

霍去病心想那就只能等揪出执笔者,再请辞了。

“朕会任命李敢为你副职,若遇战事,李敢留在长安,你仍可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