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灵州(下)

薛元敬疾步入殿,“陛下,灵州道行军长史莒国公唐俭奏报。”

殿内众人更是神色不好看,灵州总管郭孝恪弹劾张仲坚的奏报昨日黄昏时分才入京,今天行军长史唐俭的奏折就到了,不管如何,灵州军有不稳之像。

李渊接过奏折,打开只看了一眼,就忍不住抬头看了眼李善,“怀仁有诗赠予都布可汗?”

“啥?”李善一头雾水,“没……没有啊。”

李渊没再追问,而是继续看下去,然后递给了李世民,对面的太子李建成脸色难堪到难以言喻的地步了……父亲都已经不掩饰了吗?

下面的宰辅也略有些骚动,李善没管这些,从陈叔达手里接过奏折看了几眼,登时放下心来。

唐俭还是挺识大体的,与张仲坚配合的不错,也可能是张仲坚知道自己虽然受李善器重,但在朝中根基太浅,所以才会有了这份奏折。

奏折中,唐俭很确定的告诉李渊那份箭书的内容……魏嗣王有诗相赠。

甚至那封信就是唐俭亲笔写的。

所以李渊才会问出刚才那句话,李善心想有了这份奏折,李渊至少能暂时的安心了吧,张仲坚此人,热衷名利,这不是什么坏事,所谓的热衷名利,也可以是说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宰辅们一一看过,裴世矩不由得再次打量了眼李善,都说魏嗣王擅识人,但实际上在他看来,苏定方堪称当世名将,但实际上苏定方虽然前些年名声不响,但在河北山东还是有些名声呢,至于之后的曲鸿、侯洪涛、范季庆、齐边涛、王君昊等将,虽然得以封爵,但就能力而言,算不上特别出众。

但没想到李怀仁居然能挑中张仲坚此人,这是个真真正正的草莽人物,在得到李善赏识之前,不过是苑君璋麾下的一个小小军头而已。

以裴世矩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张仲坚一系列举措的用意,这点也就罢了,但能借助唐俭来释陛下疑心,这就不是普通将领能想得到的了……如果不是李怀仁特地提点的话,此人他日当在苏定方之上。

看完奏折,宰辅们意见不一,说的都是模棱两可的话,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张仲坚的忠诚……没看见李怀仁说些气话,但也没敢力保吗?

李渊思索片刻后结束了议事,从头到尾一声不吭的太子李建成木然的起身离开,临行前瞄了眼李渊身边案桌上厚厚的一叠……他是亲眼看见的,那是与唐俭的奏折一起递上来的。

这时候已经差不多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李渊留了李善与李世民用了餐,转道去了临湖殿。

“看看吧。”李渊将厚厚的一叠信纸递过去。

李世民、李善相继看完,都心中大定,前者笑着赞道:“张仲坚此人,军略一道不可小觑,颇有章法。”

而李善笑着补充道:“也算乖巧。”

李渊捋须颔首,张仲坚身为灵州军主帅,不可能什么事都要听从长安的调遣,但却将大致的谋略详详细细的告知唐俭,并转呈入京,以此证明自己的忠诚……的确算是乖巧。

将地图铺在地上,李世民与李善分站在两侧,根据唐俭的奏折描述细细观看,唐俭的奏折很长,主要是解释了张仲坚放弃长城防线,也放弃了灵武县这个要塞的原因。

“鸣沙位于黄河之边,以此立寨,意味着将突厥大军限制在这儿了。”李善率先开口,拿着长长的杆子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如若是三四万精锐也就罢了,十万大军,突厥回旋余地并不大。”

李世民点头赞同,灵州军后撤至鸣沙,依黄河立寨,而灵州境内的另一条大河安乐河在黄河东侧五十里外,相隔的距离不算远,而且安乐河往西北方向,在灵武县附近汇入往东北方向的黄河。

这也意味着,越往北,因为黄河、安乐河的逐渐靠近,导致陆地的面积越来越小,这对基本都是骑兵的突厥大军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