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政尔良难君臣事

快来人,殿下流鼻血了!

洪武爷担心掌管兵权的武将对皇权形成威胁, 非但大肆屠杀功臣,还禁开武举,给天下的理由是——“析文武为二途, 自轻天下无全材。”可实际原因为何, 明眼人都心知肚明。不得不说,他老人家的设想全盘成真, 甚至实现得过了头。如今,武将岂止是不能威胁皇权,朱厚照咬牙,一群纸糊的老虎,还能威胁谁?!

他的父皇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 不但正式开设武举,又允许普通士兵根据军功擢升将官, 还要求地方各省向朝廷推荐将才。他本以为这至少挽回了一些本朝的军队颓势,毕竟他眼中京师三大营还尚有几分勇武在。然而,他手里的这些材料告诉他,一切都是他的错觉,他甚至连一个能平定漕运混乱的武将都找不出来。

地方军队更是糟糕透顶,就连一群乌合之众的流民,他们也需围剿数月, 还比不上李越一通瞎话。天下怎会有这等无能的废物!他想到了早年在父皇面前说下的豪言壮语,扶持武官, 打压文官,就觉脸上火辣辣的发烫。可现今局势如此,就算那是一坨烂泥, 他也得把他们扶上墙。

不同于太子这番咬牙切齿, 将手中大批人事记录移交出去的刘大夏则是难得自在快活。虽尚是金秋时节, 可这位年迈的老尚书却早早穿上了夹袄,拥着手炉在庭院里赏月。素月冰轮高悬天际,银辉皎皎之下天空地净,只觉心中亦是一片澄澈。刘大夏本以为今日能安闲一日,谁知又贵客上门。来人正是左春坊大学士杨廷和。

杨廷和入门见此情景,不由笑道:“东山公真是好雅兴,倒是不谷打扰了。”东山是刘大夏的号。

刘大夏失笑:“介夫哪里话,老夫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半日闲罢了。你此来,可是有何要务?”

杨廷和沉吟片刻道:“要务谈不上,只是,有一事想向您请教。”

刘大夏道:“你我之间,何须吞吞吐吐,不妨直言。”

杨廷和闻言笑道:“那不谷便直说了,圣上近日,是否有意整顿军务。”

刘大夏想起此事便乐不可支:“不是圣上,是太子。”

杨廷和心下咯噔一下,果然如此,可他面上却流露出惊诧之色:“太子?可殿下不是一向……”

刘大夏笑着摇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介夫何见事之晚乎?咱们这位小祖宗,可算是懂事了。说来,当年任李越为伴读,大臣们多有不虞,现今看来,还是陛下有先见之明。”

杨廷和已是日讲官,自然也知太子与李越之间的官司,他叹道:“李越虽聪慧不及太子,但胜在踏实用功,自然能激起殿下的好胜之心。更为难得的是,殿下竟然还能听进他的话。”

刘大夏叹道:“老夫算是明白了,对这位,不能直言进谏,要适时用些策略。”

杨廷和做洗耳恭听状:“您这是何意?”

刘大夏这才细说前情:“……想必是被漕运烦透了,又觉其中贪官污吏过多,故而生出以总兵官来整顿的心思。介夫多年考究边防军务,自当明了,这哪里是一人之力所能扭转之势。”

杨廷和叹道:“您所言甚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军力之衰败亦乃多方积重。若要革新,得先治宦官、文官,方能救武官。”

刘大夏连连点头:“正是,正是。可这一番话不可直言,得让他自己去发现,所以,老夫将近年兵部的武将记录全部送到了文华殿。”

杨廷和闻言惊道:“全部?那太子今晚可有得熬了。”

刘大夏笑道:“说不定都要难过得睡不着了。”

杨廷和道:“若真是如此,只怕过几日就要召您问策,那时您又打算如何应对呢?”

刘大夏道:“老夫还是那句话,先召回中官。不仅包括各地的守备太监,还包括军队里的内臣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