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生平与《漂泊的灵魂》(第2/5页)

9岁时黑塞回到了卡尔夫,因为父母又要协助外祖父处理新教出版事业。在以后的8年岁月里,他从故乡的人与自然中摄取了一生也写不尽的素材。用他纤细的感觉去体味喜悦与眼泪,幸福与不幸,善与恶,明与暗。这些感情反映在《我的幼年时代》《儿童的心》《中断的上课时间》等短篇,以及《在轮下》和《彷徨少年时》等长篇里。看到污秽和罪恶不但在神圣的牧师家里出入,也在有如天使般的孩童心中浮现,使得他感到恐怖颤栗,同时也对此怀着莫大的好奇心。这促生了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萌芽。

离开神学预备学校前后

对黑塞而言,和外祖父以及父亲一样成为新教牧师,似乎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因此从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毕业后,在杜宾根大学专攻神学是明摆在眼前的一条路。如果能以公费完成学业,保证一生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牧师。可是黑塞与生俱来的流浪者性格,使他主动离开这条安全又稳当的路,但也因为这样的堕落和受难,才有诗人黑塞的诞生。

为了准备精英云集的神学预备学校入学考试,黑塞离开家,转学到哥宾根的拉丁语学校(主修古典语的高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太任性,父母从教育的观点出发把他送到外地就读。严格但理解儿童心理的校长,掌握了黑塞反抗的心理。总算没有白费心力,他通过考试,1891年9月进入墨尔布隆的神学预备学校,但只在此就读了半年左右。那里的自然景色极其平凡,有一片小小的水塘,另外还有疏疏落落的森林和耕地。并且有12世纪建成的罗马式教会建筑,高贵典雅。也有据传是16世纪浮士德博士尝试炼金术而惨遭杀身之祸处的浮士德塔,阴森恐怖。在墨尔布隆的生活,给黑塞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在轮下》,在《知识与爱情》中,也以玛莉亚布隆之名以此作为舞台。最后的巨作《玻璃珠游戏》中的宗教团体也使人联想到墨尔布隆。虽然他是很痛苦地离开了此地,但日后墨尔布隆却成了他文学的无尽泉源。就读神学预备学校前后的心境,他在《心灵的归宿》中有近乎事实的描述,可是根据当时的书信,他的寄宿生活似乎比小说里写的更快乐一些。并且,“从13岁起,就一心想做诗人”的心情已经非常明确,而且愈来愈难以抑制。另外,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和一板一眼的寄宿生活不断地压抑他内心的欲求,最后终于演变成“内在的暴风雨”爆发出来。

1892年3月7日,他逃离神学预备学校。虽然这只是一时的冲动,但老师们却把他视为危险人物,对他另眼看待,因而黑塞身心失去平衡,为失眠和神经衰弱而苦,结果这一年的5月退学,被送到距离几小时路程的保尔疗养地,交给以精神疗法闻名的牧师治疗。可是他借钱买手枪,有自杀的倾向,情况异常。于是为了转变他的心情,又把他送到了巴塞尔的老朋友家,托付给别的牧师照管。

情况终于有些稳定下来,因此,这一年的11月转学到肯席达特的高中。他的年纪比同班的学生大两岁,古典语虽然出类拔萃,但法语和几何却落后很多,想跟上进度实在是非常吃力。这时候他又卖掉了教科书去买手枪,使母亲感到惶恐不已。这个脱轨的学生终日沉迷在屠格涅夫和海涅的作品里,只有诗才能激起他的热情。父母认为做诗人,生活无法获得保障,而他对自己的诗才也没有信心,找不到可以走向诗人的路。再三彷徨的结果,被老师视为异端的天才学生终于结束学业,为11个月的高中生活谱下了休止符。

休学后立刻到亚史林根的书店当见习生,但3天后就逃之夭夭了。看起来黑塞做什么都不行,将来不像是会有出息的人。他自己也陷入了绝望,写出忧郁的歌曲,用自己的节奏唱出来。为了这个孩子弄得身心交瘁的母亲,一边听他唱悲哀的歌曲,一边为这个彷徨迷惑的孩子不断地祈祷。母亲的爱终于使黑塞重新站了起来。自我毁灭的《在轮下》中的男主角没有母亲,是小说和事实的最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