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那场跨国恋(第2/10页)

电话那头的吉姆好像有点紧张了。

周六上午,吉姆的父母到了,正在上大学的弟弟也跟来了,德国的年轻人周末都有自己的安排,很少跟父母行动,看来弟弟对哥哥的中国女朋友也很好奇。

吉姆的父母在我眼里是电影演员般的人物,身材修长,举止优雅。因为吉姆家的姓的意思是“好房子”,我整天都恭恭敬敬地称呼吉姆的爸爸“好房子”先生。他言谈机智,让我完全忘记问他的“好房子”值多少钱,而是感觉他的“好房子”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吉姆早就说过他小时候很崇拜父亲,所以大学学的专业就是父亲的专业,而父亲在这个专业上是全德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教授。母亲呢,性格开朗,虽生过4个孩子,但还是少女身材。

那一天,吉姆和我陪着他的父母和弟弟参观法兰克福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它是1981年才落成的,第一任馆长是赫赫有名的瑞士艺术史学家、策展人让-克里斯多夫·阿曼(Jean-Christophe Ammann),阿曼曾经是哈德罗·泽曼(Harald Szeemann),美术界公认的全世界第一位“策展人”的助手。阿曼29岁就出任瑞士卢塞恩市立美术馆馆长。当时的法兰克福当代艺术美术馆从建筑、收藏品到馆长都名噪一时。

当经过世界当代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时,我停下来讲解:“德国每5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与圣保罗当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并称世界三大当代艺术展。博伊斯1964年在第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开始亮相,他第三、第四届的参展作品都还是‘老实不动’的装置作品。到第五届文献展时,博伊斯开始大闹天宫,他坐在他的行为作品‘组织公民投票直接民主信息办公室’里,一百天无休止地亲自和观众对话争论。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伊斯的作品《工地现场的蜂蜜水泵》最引人注目。博伊斯在博物馆里挖了一个几米深的坑,里面装了两台水泵。发动机把蜂蜜沿着水管压到屋顶,整个展厅到处喷满了甜滋滋的蜜糖。人们只能在心里琢磨‘难道这也是艺术’。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伊斯此次已不在博物馆展览,嫌室内空间不够大,闹得不过瘾,就搬到广场上并在全卡塞尔市行动。他要送给卡塞尔城7000棵橡树,他先搬来7000块石头堆在广场一角。他的艺术行为招来一些反对者,他们把一些石头涂成粉红色,还把部分石头扔进河里。开幕后,博伊斯开始亲自栽植第一棵橡树,并在每棵树前立起一块石头。他的这个大型环保艺术作品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普通人参与。1986年,博伊斯去世了,他的儿子在1987年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上挨着父亲栽下的第一棵树,种下了最后一棵橡树,历时5年,7000棵树苗的整个‘社会雕塑’终于完成了。1987年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博伊斯还有一幅作品参展,后来被法兰克福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这幅作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而‘大闹天宫’的人在中国就是孙悟空,孙大圣带领着那些好玩的猴子在花果山上撒野啊。”

吉姆的一家都被我的讲解逗笑了。吉姆的爸爸眼睛发亮地夸奖:“梅,我们听你这位中国姑娘讲解德国艺术特别有意思。”

第二天吉姆告诉我:“我爸爸妈妈夸你聪明,你知道吗,聪明智慧是他们推崇的找儿媳的第一品质,他们很喜欢你,尤其是我妈妈。”我纳闷:为什么吉姆妈妈更喜欢我?我和他爸爸谈话更多啊。是不是因为我把中国的一句成语笑话“不堪回首”讲给他妈妈听了?我在中国的一位熟人是个舞蹈演员,六十多岁了,衣着时尚,从后面看身材还是妙龄少女的样子,公交车上油头滑脑的年轻人不断对她轻浮无理,最后她转身摘下墨镜:你看清楚了,叫我奶奶吧。舞蹈演员很瘦,老了满脸皱纹,已经“不堪回首”,年轻人看了可能吓一跳。因为吉姆的妈妈还不老,我就只对吉姆妈妈讲了这个笑话的前半部分,而略去了这个笑话的后半部分,我夸她就像中国的那位著名舞蹈演员,身材永远是十几岁的妙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