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释伽牟尼佛将涅槃的时候,弟子阿难随侍在侧,想到师父很快就要命终,忍不住悲从中来,流下眼泪。

这时候,另一位弟子须跋陀罗也赶到了,他看到阿难哭泣,就劝阿难说:“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问道,师父死后我们就无法请教了,因此,你哭是无益的,还不如在师父没有入灭之时,请师父开示几个重要的问题。”

阿难止住哭泣,说:“要问什么呢?”

须跋陀罗说:“第一,师父死后,应以谁为师?第二,师父死后应以何为住?第三,师父死后,应经何为法?第四,一切经的起头,应用什么文字?”

阿难就向前请佛陀开示,佛陀说:“我圆寂后,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应以四念为住。应以默摈为法。一切经典的开头用‘如是我闻’。”

这是佛陀最后对弟子的简短的开示,等于也是佛陀的遗教,非常重要,我在这里特别加以简短的说明:波罗提木叉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戒律,佛陀要弟子以戒律为师。

“四念”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翻成白话文是:观照自己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都是不清净的。观照自己的妄想都是无常的,不能究竟,观照世界上所有的法,都是无我的。

第三个问题,佛陀的答案是“默摈”,默是沉默,摈是摈弃。意思是自己应该沉默离群修行,如果有变心的弟子,有不信的人,不要去理他。

第四个问题的答案,对后世的佛教影响极大,而且它也影响到一切的经典,佛陀说“如是我闻”,翻译成白话是:“这是我听佛陀亲口说的。”

为什么佛陀要用“如是我闻”为经典的开头呢?我想,是为了强调经典的真实性,佛陀在许多经典里说过:“我是真语者,实语者;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是在说明他从来不说假话,从来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不说骗人的话,这是佛教里极重要的一种精神,用“如是我闻”使得末法时代不能亲耳听见佛陀开示的众生,也能生起对经典的信念。

因此,很自然地把“如是我闻”作为一切经典的开头,我们今天打开任何一卷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就是这样来的。

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除了“如是我闻”,佛经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先说时、地、人、事,然后才开始记载经典。这也是为了说明经典所说的经过是确有其事的,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举个例子,像《金刚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吃,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肿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看这段开头,可以清楚地看到经典的记述是如何慎重其事,如何不厌其细,它说明了佛陀说法的地方,听法的人数,佛与弟子如何到城中托钵,吃过饭后是如何坐着,须菩提如何站起来,对佛陀行了一个礼节,向佛陀提出什么问题等等。

所有的经典是如此,对人、事、时、地有清清楚楚的描述,这是非常有历史感的写法,真实记录了一部经典的诞生,给后世读经典的人有可资依循的基础与方向。

最有意思的是“一时”两字,一时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是“那个时候”的意思,为什么用“一时”呢?我们要知道,佛陀说法有次第之分,有大乘小乘之别,不是每一个时间都说一样的法,这种时间的因缘成立就是“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