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改动(第2/2页)

这两名刺客以前刺杀过陈道明,但没有成功,由王志文和俞飞鸿出演。

徐静蕾扮演王志文的侍女,他们三人的戏份不多。

姜文最终拿到了两名刺客的头颅,进入大殿,接近了陈道明。

终于到了高潮部分。

姜文对原来的剧本不大满意,这一剑要不要刺下去,要不要杀死国君,如果杀死了国君,天下还将动乱下去。

如果不杀死国君,天下统一了,老百姓是不是就过上安稳日子了,谁能保证陈道明就是一位明君呢。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一部电影的高潮正是在结尾,不能说两人在大殿里争论一番,打一场嘴炮,姜文幡然醒悟,就不杀陈道明了。

这个高潮太疲软无力,观众肯定会骂人。

冯小刚设计了一个结局,姜文不杀国君后,被士兵杀死,大殿内的群臣纷纷称赞陈道明英明,又坑死了一个刺客。

从这群大臣嘴里就能听出陈道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性的收尾,姜文死的毫无意义,但电影有了内涵。

国君是个道貌岸然之辈,嘴里说着什么天下和和平,其实就是怕死,英雄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这符合冯小刚的一贯风格,但讽刺意味太浓,和影片的整体基调不合。

姜文设计了另一个结尾。

在大殿内,他刺出了那一剑,剑尖从陈道明的脸上划过,插入陈道明身后的座椅,这是一个警告。

“你若辜负了天下百姓,还会有刺客前来。”

姜文被士兵拉出去,死在乱箭之下。

镜头一转,在一处旷野中,一个背着剑的人向前走去,从背影看很像是姜文,但最终也没有露出正脸。

可以说他是姜文,也可以说他是像姜文一样的豪侠。

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让统治阶级心中有所忌惮,不敢胡作非为,因为他们拥有刺杀一国之君的力量。

电影中只有一个镜头,没有做出任何的解读,解读是观众和影评人的事情。

林子轩认可了这个改动,虽说在审查的时候可能有些麻烦。

侠以武犯禁,暴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好在这是一部武侠电影,不是现实主义题材,有一定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