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节 以彼之矛(第2/3页)

但这样的邪教首领大多并不相信口中吐出的虚幻真理。他们的目的性很明确。也只有这样的邪教组织才拥有更多的信徒,雄厚的财力和物力。连宗教首领也相信虚幻真理的邪教组织总是些信徒稀少的小团体,聚会的环境糟糕,教会的财政吃紧。但这种教会从上至下的信仰意志非常坚定,根本没有鱼目混珠的伪信徒。

陈依所相信的理论在过往种种事例中都得到验证。美德和功利性是一种对立的排斥关系,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他一直认可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哲理性。套进美德和功利的关系式中,中庸就是两者并存的那个平衡点。舍弃无人性的极端功利之利益换取人性能接受的道德立足空间。不极端的偏执一方。

此刻的现实个例让他感到悲哀。现实生活中的人需要的品德仅仅是达到中庸标准的要求,也就是人们普遍拥有和认可的标准。过之无用。因为在这种基础以上,人们看待的是功利价值。

陈依很快为这种想法找到现实的例子。他的父亲。陈父是个求德的人,是可以为了人情关系和颜面打掉牙往肚子里吞的人。不止多次因为故乡的亲戚借钱而被许多局外人暗笑说傻。只有借了他钱的人提起会说他是好人。

是好人。但借出去的钱多数要不回来。别人边说他是好人边不还钱。陈父也下不了狠心逼,好人怎么会逼人?有些真正穷困的陈父也不愿意逼债,但更多的是后来有钱做很多事情,独独没有钱还。

所以旁观者都说陈父傻。陈母相反,她是提感情别提钱的人。但是她照顾自己妹妹,一些过往在农村照顾她家里或者帮过忙的人,礼必重。但是借钱的事情,至今为止没发生过。

唯一能开口从陈母那拿到数额较大钱财的人只有陈依的小姨,陈母给的时候就不说要还,因为知道自己妹妹家里很困难。曾经陈母有个同事,家里环境日落西山。有一次遇到困难开口借钱。陈母几经考虑最后还是拒绝了。

陈依问起时她说。“借出去了,还不起我恨她。还得起不还我更恨她。还不起我催账她恨我,不借她也恨我。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不借钱让她恨我算了。俗话说的好,救急不救穷。”

事实如此。小钱陈母是借过不少出去。都是打工的亲戚突然遇到点困难没节余差那么几百或一千。陈母必定借。说那叫救急。这些钱最后全都收回了,本来也不多,对方几个月工资钱的节余就能还上。

陈母有一毛不拔的外号。但别人这么说的同事又总夸她会理家。出了陈父没人说过她是傻瓜,除了开口问她借大钱被拒绝的人外也没人说她坏。给她颜面的人也不比陈父少。

陈父常鸣不平的说其实别人都是给他面子,说以陈母的做人方式谁也不会理会她。陈依曾经一度对此论调持相信态度。直到某次跟亲戚玩时听到他们随意的闲聊才改变了态度。都是关系亲近的人,都曾在初到S市时寄宿过陈依家里。

他们说陈父人太实在,经常对些不必要的人太好。有个性子直的当时接话说就是傻。说完又冲陈依笑,说别生气啊,实话实说。你妈妈就不一样,家理的好,不像你爸总做傻事。陈依当时不生气,因为说这话的人的确是直性子。

因此让其它几个亲戚说话放的更开。他们不忘陈母的帮忙,即使陈父的有些帮助更多也算在陈母头上。因为他们跟陈母是亲戚,很清楚的明白没有陈母的愿意,陈父只视他们为陌生人。这是很实际的人情逻辑关系。

犹如此刻。是否从购买物品中赚钱变的不重要。不这么做是应该的,看守所没有这种规定;会这么做是聪明的,因为这么做了也没关系,反而能捞取好处。置身其中的人们普遍不以品德看待,是以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