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云中君(第8/10页)

一日……由峰背下坡,异常崎岖,龙脊最险,稍不经意,即有堕坑落堑之虞。下面深不可测。约里许,五华洞,昔五华祖师成道处,今德安师住此(虚云则说道明住在这里)。问:“大师在此安否?”(双关语,师名德安,故作斯问)答曰:“此间堪避世,箕坐已忘年。”二里,观音洞。住者为江西僧,专求生西。

五里,清华山(显然是一个错误,作者一定是指“雪华山”)。山势陡峭,插入云表,怪石中起,积雪在林,道路欹侧。上有茅庵一处,访僧不遇。下山至维摩茅篷,觉苦、慈筏二师出迎,是晚畅谈。觉师曰:“若欲住山,必须忘山,方见其道。”慈师云:“若住山,见山不见道,被山所转,名守山鬼。”

次朝,下大禹洞,大方师专行苦行。定慧师同往后山。五里,踏雪履冰,异常险恶。诸师拟勿去,余答:“欲向蓬莱去,哪问路难行。”余先上,翻大岭下坡。是时天霁雪化,路滑如油。至修元师茅篷。师住此十余年矣。余问师在此寂寞否,师曰:“霁月光风同作伴,青山绿水共为邻。”

又至复成师茅篷……复师同至明道师茅篷。师住此已廿余载。余问再进深谷还有人否,答:“无他人。据闻内有隐僧,有时而现,须长过膝,不知几百年矣。时闻木鱼声,我屡屡觅访,无缘得见。”予问山中食粮如何?答:“在此住山,非比他方。每夏秋间,下山募化,无如山下居民太苦,托钵一二月之久,稍得芦秫小米而已。假臼舂熟,自负上山。另种洋芋,又有野兽滋扰。柴草自斫。山中水少,自围水井。天旱时,下山数里负水,非常之难。岭高奇寒,一片荒山,人迹罕至,道路险恶,种种苦境,若不具真真实实道心,决不能住。体弱之人,更不能居也。惟红尘远隔,真为办道者之圣处耳!”

天色渐渐晚了,史蒂芬和我决定不冒险深入到比虚云茅篷更远的地方。史蒂芬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向导告诉我们,要到山顶,时间还够,只是我们得抓紧。我们回到山岭上,然后走上一条小径——这条小径只有我们的向导才看得见。在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拽着葡萄藤往上爬。最后,大约一小时以后,我们终于到达顶峰长长山脊的南端。待我们喘过气来之后,向导领我们走上一条岔路,来到观音洞。观音洞建在东面的崖壁上,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隐修处。它包括一小块突出的、长满了草的岩石,和一个在崖壁上开凿的水池,那是用来贮积雨水的。我努力去想象在一个月夜坐在那里。我想象自己在太空中翱翔。

几分钟后,在顶峰的北端,我们敲响了兴庆寺的后门。等了很久之后,住持才来开门,然后他迅速地消失在斋堂里。我们看起来一定是像自己所感觉到的那样精疲力尽了。几分钟后,他重新出现了,手里端着两碗热面条。他叫志诚(音译),六十一岁,出家四十多年了。他原籍北京,20世纪50年代,与师父永明一起迁到了西安地区。后来我了解到,永明还活着,而且是西安慈恩寺和大雁塔的方丈。1981年,志诚搬到了嘉五台,接替了前任住持的职位。我向他请教兴庆寺的历史。

志诚回答道:“兴庆寺最初建于公元8世纪早期。大约一百年后,华严宗五祖宗密来到这里,用神通把建筑材料从后山搬运上来,扩建了殿堂。这座寺庙过去是非常雄伟的,但是“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很多个世纪以来,好多大师都曾经在这里住过。”

问:您一个人住在这里吗?

志诚:不,还有另外三个和尚也住在这里。今天他们不在这里。他们下山弄粮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