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朱雀山(第8/11页)

问:现在怎么样?

德三:自从十年前政府宣布了新的宗教政策之后,几乎到处都恢复了宗教活动。虽然出家人不像以前那么多,但是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问:这里怎么样?

德三:很多出家人来这里是为了看看,真正待下来的没有几个人。我们这里只有四个人。除了在大殿里上早晚课以外,我们都各修各的。

问:你们怎么养活自己?

德三:西安和上海的居士一直在帮助我们。在这方面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问:南五台上隐士多吗?

德山:不像过去那么多了。20世纪50年代,我去南五台的时候,有七十多位出家人住在山这面(山南坡)的茅篷里。现在只有十几个了吧。

问:政府介意吗?

德三:不介意。只要他们跟西安的佛教协会登记,他们想住哪儿就可以住哪儿。

问:他们怎么养活自己?

德三:他们自己种菜、拾柴。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大多数人都靠在家人或亲戚。

问:你们在这里受游客干扰吗?

德三:不,来这座山的人不多。从西安到这儿花的时间太长了。等到了这儿,他们就该回去了。另外,我们也不像有些寺院那样卖门票。人们可以来这儿拜佛,但是作为游客不行。

问:你修什么法门?

德三:禅宗。我们遵循禅宗的教义。大部分来这里的和尚都曾经在大寺庙里住过,曾经练习过集体坐禅。在这里我们都自己坐禅。如果哪个和尚有什么问题,他就来问我,我会尽量帮助他。就这些。

问:任何人都可以待在这里吗?

德三:一般来说,他们必须有我们认识的人介绍。之后,他们还要忍受一段训练期,以便看看出家生活是否真正适合他们,然后我们才能接受他们作为弟子。

问:新弟子的悟性比过去是不是浅多了?

德三:是的,但是人可以学啊。真正的问题是没有多少像我这把年纪的和尚来教他们。要契入最深妙的佛法,弟子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对禅宗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这一次我来大茅篷的时候,德三已经不在了。他在西安的一家医院里,估计回不来了。他的一位弟子已经接管了寺庙。他的名字叫宝胜。他四十四岁,与另外两位和尚一起住在大茅篷。那两位和尚去西安看德三,要待几天。还有一位从浙江来的云游僧。“文革”前,大茅篷里住着五十多位和尚。

互相介绍之后,喝了一杯茶,宝胜邀我在这里过夜。我高兴地接受了,但告诉他,我会在几个小时后回来。我想去看看慧圆。慧圆是我六个月以前遇见过的一位比丘尼。

高鹤年游览南五台的时候,也曾经在大茅篷逗留过,白天去那些山峰和附近的茅篷参访。在一次旅途中,他走了我现在正在走的这条路,并且拜访了湘子洞、老虎窝和龙桩的隐士。

过大茅篷几百米后,我也在湘子洞停下来。唐朝的时候,道教仙人韩湘子曾经住在这里。现在里面住着一位佛教居士,但是除了佛号,他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于是我沿着山路继续往下走。不久,我经过龙桩的遗址,然后这条路分岔了。主路通向太乙谷和翠华山。据说有六位和尚住在翠华山上的天池寺。右边这条路通向慧圆的茅篷。

当我穿过浓雾往山下走的时候,一只鸟儿从旁飞过——它的身体像一道蓝白色的闪电,它的尾巴完全是黑色的。周围到处都是旋转着的雾气,我所能看见的只有脚下的那条路。八月份的时候,草木是如此青翠繁茂,使得这里几乎呈现出一派热带风光。现在却到处是枯枝败叶。大约三十分钟后,我终于到了慧圆的茅篷。为了把它与大茅篷区别开来,它被称做小茅篷,也叫净土茅篷,以显示出它是一个净土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