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意孤行 化友为敌(第2/3页)

 因范镇等言下诏纠正青苗法之偏  二十六  张方平出知陈州,陛辞时极言新法之害  二月  初二  因韩琦上书言青苗法之弊,王安石称病不朝  十一  司马光拒任枢密副使  三月  初三  司马光致函王安石,书信往返再三  二十一  王安石论“三不足”  四月  初八  御史中丞吕公著罢,知颍州  十九  参知政事赵抃罢,知杭州,韩绛参知政事  二十三  大批言谏监察官员被贬,台垣为之一空  五月  十五  制置三司条例司归属中书省  七月  初三  欧阳修罢宣徽南院使,知蔡州  九月  十三  曾公亮罢相  十四  枢密副使冯京任参知政事  二十七  司马光罢翰林学士,出知永兴军  十月  二十一  陈升之因母亲去世罢相  二十八  范镇罢翰林学士,退休  十二月  初九  立保甲法  十一  韩绛和王安石为宰相,王珪参知政事  二十二  行免役法 

实际上正如上面表格所示,熙宁三年跟熙宁二年一样惊心动魄。王安石的重要工作之一也跟去年相同,是要跟占领了舆论阵地的言谏官员和监察官员做斗争。在高度重视言谏监察的唐宋两代,这些人都不好对付;而皇帝陛下对“天下纷纷”显然已经十分恼火,极不耐烦。

言谏和监察官员也不识好歹,他们集中火力炮轰条例司、攻击青苗法。谏院长官李常就向皇帝报告,某些州县发放贷款不出本钱,却强迫民众还利息。监察御史里行张戬则不但全盘否定改革,还跑到中书省大吵大闹。曾公亮无奈,只好低头不语,王安石则用扇子遮住脸窃笑。

张戬大怒:笑什么笑!参政觉得张戬好笑,张戬也觉得参政可笑。不但张戬,天下人谁不认为参政可笑至极!

陈升之只好出来打圆场:察院不必这样。

张戬却不领情:相公你也跑不掉。

王安石当然不能让他笑下去,很快奏请皇帝将张戬贬到湖北公安去做知县。至于李常,王安石的办法是要求他说出无本贷款州县的名字。此人打死不说,结果丢官。[48]

靠着诸如此类的办法,王安石横扫千军如卷席,只用几个月时间就让御史台和谏院为之一空,朝廷也变得安静。于是他对皇帝说:陛下现在知道为什么天下纷纷了吧?

神宗说:是朕用人不当。[49]

王安石说:也不尽然,恐怕根本就不该让人开口。陛下立法,宰相动摇于上,御史动摇于下,藩镇动摇于外,又没人替陛下保驾护航,怎么能不议论纷纷,沸沸扬扬?

神宗以为是。[50]

王安石的好朋友范镇却被激怒了。[51]

范镇的职务是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也就是通进司和银台司的长官。这两个部门负责传递文件,郑侠的难民图就是谎称机密快件通过银台司送达御前的。皇帝的旨意能不能下达,民间的实情能不能上传,通进银台司很关键。

更重要的是两司有封驳权,也就是拒绝传递他们认为不合格或者不合理的文件。范镇就这样做过。比如命令李常说出无本贷款州县名字的诏书,就五次被他封还;撤销司马光枢密副使任命的诏书,也被他封还。神宗无奈,只好同意他辞去通进银台司职务,留任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