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济与公共文化生活(第5/6页)

那么为什么唐朝医生喜欢用这种野蛮残酷又痛苦的艾灸法?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交通物流不发达,很多药材都比较昂贵,市场上还经常缺货,平民买药服汤药都不太方便,而艾灸法需用的物料只有艾叶、艾绒,相对简单廉价;二是针刺法对医生“认穴”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唐朝印刷术还没普及,专业医书难获取,手抄本绘图错误率高,大部分民间医生对经络穴位的认知水平低下,不敢轻易施针,而艾灸的作用面积大、准确度要求低,甚至“随痛而灸”,什么地方疼就烧什么地方,看是你病灶疼得厉害,还是我大烧活人疼得厉害。如果是后者,那说明病已经不那么疼了嘛,神医的治疗起效了嘛,哈哈……

说到这里,您对当时民间医工的普遍水平应该有个大概的认知了吧?其实当时人也清楚,普通的医生,给人治十次病,有五六次能起作用就不错了,这五六次还不是给人“治好病”,而只是说有疗效,其中还包括一些轻微的、不寻医问药也能靠自身抵抗力熬好的病症。所以从汉至清,民间一直都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说法,意思是说生了病哪怕不去治硬扛着,结果也跟找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来治差不多。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已经有了“穿越回唐朝一定不能得病”的觉悟了?那就对了。不过说良心话,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最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不高、科技不昌明,其实跟前代比起来,唐政府还是比较重视医疗事业的。不但首都长安设有专门培养医生的“太医署”等机构,各州也都设有医学博士、助教来培养学生,并负责当地的医疗工作。如果某地发生大规模疫情,这些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还会携带药材前去救治百姓。为了缓解医学书籍匮乏、百姓缺少治病药方的窘境,很多时候皇帝大臣曾下令把一些治疗常见病的药方刻在石头上、立在道路旁边或者人流密集处来无偿传播。

生了病治不好是一个方面,治疗费用太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代也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古代就更别说了,得了疑难杂症(在古代发个烧都很容易恶化成疑难杂症)而倾家荡产累及亲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您穿越回去不幸得了慢性病,最有担当的做法就是舍弃家人投身寺庙——有人直接舍身剃度当和尚尼姑去为自己祈福了,也行,或者还对俗世生活抱有眷恋的,就找个佛寺斋房住着养病。因为很多高僧大德会精研医术,清心寡欲加上僧人治疗,说不定病能慢慢转好,这在唐朝诗人文人的作品里也屡见记载。

最后,大部分重要城镇的寺庙,在政府的支持下,都会建立叫“悲田养病坊”的机构,用来收容贫病流浪者,性质类似于慈善组织、社会福利院和收容所等。所以宗教场所在中古社会发挥的作用还是挺多的,如果您感兴趣,后面我们会带您到庙里去转转。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于赓哲.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范家伟.中古时期的医者与病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赵芳军.唐代社会医疗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刘兴云.唐代中州乡村社会.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注28:传世主要唐代典籍如《唐书》《唐会要》《唐六典》中很少提及女医,但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被发现后,其中《医疾令》篇保存了一条关于女医教育的唐代令文。

注29:见《唐会要》卷六五。

注30:《天圣令·医疾令》第一八条:“诸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官致仕有疾患,在京城者,官给医药。在外者,亦准此量给,以官物市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