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和欧洲 (600~1000年)(第5/7页)

随着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势力的恢复(718年后)和两个蛮族王国的稳固:第一个是多瑙河下游的勃艮第帝国(679年后)和“远西”的加洛林帝国(687年后),一定程度的稳定也降临欧洲。保加尔王国把斯拉夫人整合成突厥人的战争组织。它被证明强大到足以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军事对手。在此过程中,文明政府和行政管理的属性渗透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之中,甚至在保加尔汗皈依基督教(865年)从而为它吸收拜占庭文明打开大门之前。

在法兰克人中,类似的事件也出现了。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时期(496年)就已经变成了正式的基督教国家。虽然他的后代激烈争夺(墨洛温王朝),但是旧罗马生活的痕迹在高卢仍然不确定地存在着。687年,赫里斯塔尔家族的丕平实际上控制了克洛维王国分裂而成的两部分。丕平出身于法兰克人领土日耳曼成分更纯粹的东部地区奥斯特拉西亚,他是墨洛温王朝慵懒的国王的宫相。丕平把罗马化程度较高的大量高卢土地授予亲信和支持者,由于其规模大,所以足以当作第二次蛮族入侵浪潮。752年,丕平家族的权力被正式承认,他的孙子(也叫丕平)取得“法兰克人的国王”称号。在下一代时间里,查理曼把新建立的加洛林王朝势力带到了鼎盛。他征服了日耳曼和罗马欧洲,除了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之外。他主要依靠武力迫使萨克森人和其他异教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他消灭了阿瓦尔人在匈牙利的大本营,并声称基本控制了中欧的斯拉夫人。为了使他的权力得到承认,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几年之后,拜占庭帝国皇帝认可了教皇的行动,因此,以法律形式承认西部重建了一个罗马帝国,与东部罗马帝国(拜占庭)相抗衡。

拜占庭与法兰克之间的合作之门从未关闭。围绕基督圣像崇拜作用的持续宗教争论加剧了政治分裂。从717~718年穆斯林围攻中挽救了君士坦丁堡的伊苏里亚王朝皇帝利奥三世希望废除基督教会的圣像。因此,他禁止圣像崇拜。他也许是在对穆斯林谴责偶像崇拜做出回应。当然,许多基督徒认为,他们在穆斯林和蛮族面前遭受的军事失利,都是由于上帝对偶像崇拜活动表示不悦。但是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许多宗教领袖却反对皇帝禁止偶像崇拜的政策。双方互相谴责对方为异端。与拜占庭皇帝的争论使教皇陷入尴尬境地。从官方角度来说,罗马城仍然处于拜占庭的管辖之下,但是入侵的伦巴第人经常扩大他们对意大利的控制范围,并威胁罗马城本身的安全。在这些情况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来到登上王位不久的丕平的法兰克宫廷,邀请他率军到意大利保护罗马教廷。丕平接受了邀请,打败伦巴第人后,他把意大利中部一块狭长领土交给教皇管理。由此建立的教皇国持续到1870年,教廷与加洛林君主之间的联盟关系持续到加洛林王朝终结。

最终,拜占庭帝国皇帝屈服于君士坦丁堡人民的意志,恢复了教会的圣像崇拜(843年)。这正式结束了教皇与君士坦丁堡统治者之间的争论。但实际上基督教世界东、西两部分之间的裂痕继续扩大。由于斯拉夫人渗透到巴尔干内陆,查士丁尼(卒于565年)时代之后,拉丁语在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上突然消失了。希腊语在西方已经被遗忘了很久,拉丁语知识本身只是在少数修道院和主教堂附属学校里不稳定地维系着。大众语言迅速偏离了古代形式,演变成中世纪和现代各种日耳曼语和罗曼语。

因此,正是文化和政治上分裂的基督教世界面临着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蛮族入侵。从南俄逃亡出来的一支新的战争力量再次穿越匈牙利平原,并从这个基地出发,四处劫掠。这轮入侵者被称为“马扎尔人”或“匈牙利人”。896年他们越过喀尔巴阡山山口。不久,北非的穆斯林国家几乎摧毁了拜占庭的海军力量,打破了地中海地区的均势。一系列大规模海盗袭击接踵而至,矛头直指地中海北部沿岸各地。与此同时,维京海盗发动了同样甚至更残酷的侵袭,他们的基地在斯堪的纳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