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疑案迷踪(第7/23页)

憨璞性聪。其长于辞令,对答如流。比如,顺治皇帝问:“从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传,日对万机,不得闲暇。如今好学佛法,从谁而传?”憨璞性聪答:“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姓,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顺治皇帝听后龙心大悦。

玉林通琇。传说中顺治帝的法号“行痴”就是他起的。

木陈道忞。据说顺治皇帝曾对他说:“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常到寺,见僧家窗明几净,辄低回不能去。”又说:“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在这些僧人的包围阐释下,顺治帝对佛教越来越认同,他开始相信,自己的九五之尊,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来生将在何处立命尚未可知,只有虔诚地参禅悟法,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命运。

顺治帝之所以会对佛教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甚至多次表示要出家,和他对自己的现世生活状态不满有着很大的关系。

顺治帝的童年并不幸福。先是过早地失去父爱,“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接着,在还不懂得权力为何物时他就成了天子,除了要遵守种种宫廷规矩不得自由,更重要的是整个童年时期都生活在叔父多尔衮的阴影之下,这些阴影的影响之深,从他亲政之后追论多尔衮的十大罪状、籍没家产、掘墓鞭尸等行为可见一斑。

亲政后的顺治帝仍然说不上幸福。皇帝要管理庞大的帝国,即使对成年人也堪称重荷,更何况顺治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朝政方面,顺治帝想要有所作为却总是阻力重重,他雄心勃勃地打算纠正清军入关之初因过度杀戮引起的满汉仇恨,比如在一定范围内重用汉臣、停止圈地,还为崇祯皇帝修建了陵墓等。可惜,大多数满洲贵族,特别是他的长辈们并不买这个账。往往为了推行一点点“新政”,顺治帝就要和他们进行长时间的纠缠,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他的家庭生活也称不上愉快。从政治需要出发,顺治帝先后娶了两位来自孝庄太后娘家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第一位皇后生性骄纵善妒,顺治帝忍无可忍废了她,第二位皇后庸碌无才,也与顺治帝无法匹配。后宫其他妃嫔,也少有出色的。

在家庭不幸、政务繁杂等多重压力下,这位少年天子产生避开凡尘、遁入空门的想法也就成了容易理解的事情。而接下来的这个打击,使顺治皇帝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避开凡尘、遁入空门的念头更加强烈,那就是他的爱子以及这个爱子的生母——宠妃董鄂妃的相继去世。

“顺治出家”因由之——董鄂妃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这位顺治帝挚爱的女子,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董鄂妃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曾经是名士冒辟疆之妾,清军南下时被掳进入宫廷,被顺治帝宠爱。但此说早被公认为是错误的——有多个证据表明,董小宛与董鄂妃,根本就是两个人。董小宛比顺治帝大13岁,当她在28岁去世时,距离史书记载的顺治帝迎董鄂妃入宫的时间,还相差很多年。“二董”之所以会被讹传为一个人,主要是因为她们名字的开头都有一个“董”字,而实际上,董小宛的董是能被拆成“千里草”的汉字,而董鄂妃姓“董鄂”,是满语的译音。

董鄂妃虽不是董小宛,但她来到顺治帝身边,也是充满了传奇。当时与顺治帝交往甚密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回忆说:“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光。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