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四重奏(第3/7页)

清明节缅怀的范围,现已拓展到缅怀革命先烈,还可以再扩及先贤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彰显了生命的崇高价值,是“三不朽”的实例。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乡先贤是家乡的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灵魂,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笔者家在福州的三坊七巷,老屋周围数百米内,不仅有民族英雄林则徐,革命烈士林觉民,而且有近现代先贤严复、冰心。清明时节可以组织青少年到英杰陵园、墓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人生观教育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许多人的立志就是从崇仰乡先贤开始的,崇仰先贤提升了人们的生命品格。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于“三不朽”的首位,就从这方面说也是有道理的。通过清明节的缅怀,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家风清明——注重人伦的文化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著名文化学家柳诒徵在1924年说过:“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立国”云云姑不具论,笔者这里只取他道出了中国的特点:特重人伦。曾经流传这样的幽默故事:以大象为论题令各国人作文,德国人写“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大象的情爱”,华人则写“大象的伦常”。一幢各族杂居的大楼失火了,某族人忙于背出钱袋,法国人立即抢救情人,华人则奋不顾身地背出老父母。这种谈资是否准确姑不具论,同样笔者这里只取它道出了华人的特点:特重人伦情义。

清明节就是凸显华人人伦情怀的节日。

我们华人没有共同信仰的宗教,而普遍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识。在中华文化里,人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而死后如果有魂灵的话,也不离开家庭,而是世世代代地坚守住家庭,护佑着子子孙孙,至少逢年过节必回家与子孙团聚、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家里都设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里有先人的位置;逢年过节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笔者到台湾看到三个亲戚家里都有祖宗牌位,令人十分感动。大陆农村家庭,过去常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近来趋向于更新为“天地国亲师”的牌位。许多家庭把先人遗像挂在家中的固定位置,代替传统的牌位,表达敬天法祖的观念和对先人的哀思孝心。

在旧时的传统社会里,现实的有限世界与虚拟的无限世界之间,需有精神沟通的平台,清明节是彰显这种文化意识的典礼,于是种种仪式和活动,遂应需而出现。

有许多精神性的因素,相沿成习,假托“非唯物主义”甚或“非科学”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要体察其合理的内核,扬弃其不合适的方式,创新运化,而不要笼统目以“迷信”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泼掉。

华人的基于天地人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形成的对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结”(祖宗崇拜),构成“天地国亲师”的感念,过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他们不仅传衍物质生命(人类自我生产),而且传承精神生命祖德家风,让血缘伦理薪火相传。在“祖先有灵”的非科学方式里,表达的是感恩祖先的合理内核。

“祖宗基业不可丢”,否则“愧对列祖列宗”;做得好,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祖国”是祖宗所在的国家,家国一体,祖宗情结是华人爱族、爱国的深层精神元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黏合剂。造成家庭文化有负面作用的历史环境和人为因素已基本消失,现在应当重建新型的家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