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帝国的诞生(第2/2页)

受俾斯麦指示,巴登大公挺身而出,高呼“威廉皇帝万岁”。尽管非常危险,人群仍纷纷拔剑高呼,新帝应运而生。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因为缺席而格外显眼,因为他拥有的权力和等级仅次于新皇帝。路德维希二世因精神错乱和同性恋而声名狼藉,这意味着俾斯麦不必请这个麻烦主来凡尔赛宫。但是,路德维希二世无论如何也得执行俾斯麦交代给他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致信普鲁士国王,提议其即帝位,而信当然由俾斯麦起草。俾斯麦知道路德维希二世有个奢侈的嗜好——修建宫殿。今天的游客可能会由衷感谢他,因为他们现在能够欣赏赫尔伦基姆泽宫、新天鹅堡和林德霍夫宫等宏伟殿宇,而彼时的巴伐利亚王国的议会和财政部却不敢苟同。俾斯麦对路德维希许诺的酬劳是500万塔勒(thaler),若急用可付与他现金。这笔钱原本属于被普鲁士吞并的汉诺威王国已废黜国王的国库,这位国王和巴伐利亚国王一样,在1866年普奥战争中很不明智地站在奥地利一边。俾斯麦对路德维希二世大方行贿,意味着宫殿可以继续耸立在巴伐利亚的山水间,路德维希二世也可以继续为他所欣赏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昂贵创作买单。直到为这项花费买单的德意志帝国在“一战”后覆灭,这项交易才为世人所知。

德意志“国家”,抑或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奋斗之下,得以出现在欧洲版图上,与1000年前那个前现代的、前民族国家的神圣罗马帝国相比,有质的飞跃。原来的古老帝国更像是一个选举统治者的共和国,而在它延续的500年中,所选的统治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出自哈布斯堡家族。英语、法语里对“帝国”一词的释义,在经历纳粹第三帝国的惨痛崛起与无情覆亡后,一直被误解为侵略扩张。中世纪时期的帝国只是一个宗教与世俗权力相结合的共同体:国王、主教、汉堡和法兰克福等自由市,以及其他自治领共同组成这个所谓帝国。帝国存在的合法性源自它坚持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延续。它不是德意志帝国这个现代王朝国家、19世纪单一民族国家的前身。路德教会在翻译天主经时,曾两次提到“帝国”一词,皆译为“上帝的王国”。这个名词释义的博大性正符合它组织的松散性、诞生和瓦解时基础的不稳性。更糟的是,在拿破仑和他带来的革命席卷欧洲后,神圣罗马帝国便不复存在,皇帝一词便不再与虚弱的、象征性的哈布斯堡王朝相关,而开始与武力篡夺革命果实的普鲁士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复活“帝国”这个有历史争议的名词无疑会是一场赌博,会将新德国置于两种传统的冲突之中,进而拖入危险境地。

皇帝头衔与帝国名号的荣耀导致德国人更加狂热。而1871年后回归保守主义起点的俾斯麦则对此表现冷静,因为他只愿意让自己一个人左右大局。他曾挑起并赢得1866年对奥战争——这是未来的德意志帝国的首场胜利——目的在于将德意志的版图缩小到合适的大小。1870年对法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未来的德意志帝国,而一旦所有战事结束,俾斯麦接下来的所有政策都以巩固德意志稳定这一宏大目标为立足点。俾斯麦所构想并规划的欧洲版图里的德意志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包裹德意志民族国家外衣的大普鲁士,绝非一个扩张型的帝国。但是,随着工业革命激发的活力、中间等级和无产阶级的兴起,德国已不能如俾斯麦所期望的那样,在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演变的浪潮中依然保持社会安宁与和谐;德意志帝国无可挽回地变成了一个走向侵略扩张的国家。德皇在曾经属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镜厅里荣登宝座,为随后成为世界大变局中一部分的革命洪流暂时性地画上了休止符。因为,在这个世界大变局里,德国将要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后俾斯麦时代的德国主政者缺乏谋略,未能搞清这个事实:德意志若要生存下去,只能成为欧洲大陆平衡的捍卫者,而绝不能挑战欧洲大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