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荡的年月(第5/6页)

(二)那木罕北征

阿里不哥失败后,忽必烈出兵占领亦列河流域是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瓦撒夫书记载道:

当统治之顺序轮到公正的忽必烈合罕之时,当阿里[不哥]的激动与阿鲁忽之违抗达到其转变点之时,忽必烈合罕命一支大军前往阿母河岸,使一切居于这一地区的[那些]企图独立的宗王统统从交通线上撤走,这样合罕的使臣可以毫无困难地往返于旭烈兀大王[与大汗之间]。海都对此十分不安,……并踏上了通向战争[之程]。(注:《瓦撒夫史》第1卷,波斯文,第132页;德译本,第126页。)

此事在《史集》中亦有反映,拉施都丁记旭烈兀受封为伊利汗时写道:

不久前,使团自契丹之地到来,忽必烈合罕已登上皇位,阿里不哥已成为他顺服的臣下,而阿鲁忽则已去世。旭烈兀受旨:为自阿母河至遥远的苫国(叙利亚)和密昔儿(埃及)地之王。他们(指忽必烈宫廷)已派出三万名威名卓著的蒙古骑兵来增援他。(注:《史集》第3卷,巴库波斯文刊本,第90页;汉译本,第94页。参见拙文《旭烈兀时代汉地与波斯使臣往来考略》,《蒙古史研究》,第2辑,1986年。)

对比《史集》与《瓦撒夫史》记载,可知二者所述的是同一件事。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忽必烈刚平定阿里不哥之乱,派三万蒙古人直接增援旭烈兀似不可能,当以瓦撒夫所记为是,即忽必烈的目的是恢复原蒙古国时代大汗对中亚的控制权,保证汉地与波斯之间的往来畅通无阻。

查元初朝廷向西北派军,只有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出兵规模最大。那木罕受封北平王,出镇漠北事在至元二年(1265)二月。(注:《元史》卷6,《世祖纪》,第111页;卷108,《诸王表》,第2738页。)时间亦相近。如果这支负责保护汉地与波斯交通的军队就是那木罕所部的话,那么它并没有到达阿母河岸,而是止于阿力麻里草原。那木罕进驻阿力麻里引起海都的恐慌,《元史》记载,至元五年(1268),海都叛,自阿力麻里“举兵南来,世祖逆败之于北庭,又追至阿力麻里,则又远遁二千余里,上令勿追”。(注:《元史》卷63,《地理志》。)《史集》亦有如下记载:

时[海都]与火你赤那颜攻击了依附于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的纳邻(Narin),驻军于彼处,杀人越货,叛迹昭然。合罕遣其子那木罕率如下左右翼诸王……前往讨之。(注:《史集》,卡里米刊本,第632—633页;《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12页。邵循正据《元史·玉哇失传》改“纳邻”为“八邻”,见《忽必烈汗纪译释》,第61页。)

上述《史集》和《瓦撒夫史》在叙述忽必烈向西域出兵的同时,也都提到了那木罕出兵之事,并未将二者等同起来。这可能是因为波斯史家偏居西域,对蒙古本土和汉地所发生的事了解得不够准确。

至元八年(1271)那木罕建幕庭于阿力麻里。(注:《元史》卷13,第265页。)元朝为控制这一地域,不断增强那木罕的力量。《元史》有至元十年(1273)向那木罕军补给装备的记载。(注:同上书,第147、152页。)至元十年(1273)“诸王孛兀儿出率所部与皇子北平王合军,讨叛臣聂古伯,平之”。(注:同上书,第152页。)从那木罕参加讨叛看来,这场战斗发生于伊犁河流域以西之处,而这个聂古伯可能就是《史集》记载的海都所立的八剌的继位人,撒班(Sarban)之子Negübei。八剌死于至元七年(1270)。《史集》说Negübei统治了三年时间,与《元史》所记合。但根据札马剌·哈儿昔的记载,聂古伯为海都支持下的不合帖木儿所杀。(注:《苏拉赫词典补编》,华涛汉译本,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