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清明节的来历(第4/5页)

晋文公急了,心说我是错了,可是你也不能不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啊。怎么办?晋文公就这么个人,觉得对不起你,就一定要报答你。

于是,晋文公亲自带领人马去追介子推,抓也要抓回来领赏。一直追到绵上的绵山,听人说介子推带着老娘上山了。晋文公亲自在山下喊话,请介子推下山。可是,介子推说什么也不肯。

怎么办?这时候有人出了个主意,说是咱们烧山吧,咱们一烧,他们就得出来。这么馊的主意是谁出的?不知道,总之不会是狐偃。

晋文公没办法了,甭管什么主意,试试吧。一把火下去就把山给烧了,足足烧了三天三夜,也不知道是介子推打死不肯下来,还是大火太大想下来也下不来,总之,介子推就是没下来。

山烧完了,晋文公上山去看,结果看见介子推母子二人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当时就落泪了,后悔不该听这个馊主意。

人死不能复活,晋文公把介子推母子葬在绵山之下,改绵山为介山。之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到此祭祀介子推。而这一天,正好是清明的前一天。

而绵山一带后来设县,就命名为介休,就是介子推丧生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就是山西省介休县。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晋文公为了怀念介子推,命令每年火烧绵山的三天全国禁火,这样,这几天就只能吃凉食了,后来就成了“寒食节”,由于晋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寒食节”很快成为全中国的一个节日。

清明原本是节气,寒食才是节日,但是由于寒食节紧接着就是清明,因此到后来两者一块过。扫墓原本也是寒食节的内容,后来二节合一,清明节就成了专门扫墓祭祖的节日了。

古时清明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而清明节之所以要踏青以及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是因为在家里也不能做饭,索性出门游玩野餐。

寒食节从春秋开始,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来到,扫墓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晋文公命令把介子推母子抱着的那棵树砍下来,制成一双木屐,每当他穿着这双鞋,就会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叹:“足下,悲乎。”“足下”后来成为古人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介子推,忠心耿耿的性格人士,性格构成了悲剧,但是令人尊重缅怀。晋文公,知错能改而且坚决去改的君主,充满了人性和义气,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那么多英雄追随他呢?怎么能不称霸呢?

每当清明,也许我们应该认真缅怀祖先们的悲壮故事吧。

可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呢?还有谁会在清明寒食吃凉食呢?

【全盘齐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黄河北岸。

“舅舅,老师,国家要强大,人民要富裕,不改革是不行的。你们看,咱们怎么样改?”晋文公把狐偃和赵衰请来,要进行改革。

“这事情我们已经商量好了,这不,老赵已经把改革开放的一揽子方案拟好了。”狐偃率先说话了,然后看看赵衰。

“老师,那您说说。”晋文公挺高兴,原来大家想到一块了。

赵衰搬上一大摞竹简来,这就是他的改革方案。

“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就是四个字:全盘齐化。在齐国那段日子还真没有白过,我把齐国的典章制度全部搜集到了,参考管子的治国思想,依照晋国的国情略作修改就行了。”赵衰在齐国的工作做得扎实,如今都用上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