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二章 孔子北漂(第4/5页)

孔子很后悔,早知这样,绝不会来冒这个风险了。可是,后悔是没有用的。问题是,不管后悔不后悔,现在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闵子骞出了一个主意。

“老师,我姥姥是齐国人,我舅舅姓高,是高家的人,要不让我舅舅帮个忙,先在高家谋个职,在齐国待一阵子?”闵子骞是个聪明人,虽然岁数不大,但是比子路看得清楚,他知道这种情况老师是绝对不能就这样回鲁国的,不如先在齐国待一阵子。

“嗯,也好,这样离国君也近,随时可以听候召唤。”孔子求之不得,还心存侥幸。

还好,闵子骞的舅舅还很卖力,高家的家长高昭子(高张)给了孔子一个职务,基本上相当于家庭教师,辅导高家子弟们的学业。子路和闵子骞作为助教,同时留下。

按《史记》。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就这样成了北漂一族,留在齐国打工了,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打工,而是过渡一段时间。不过,在过渡的这段时间里,孔子有了新的想法。

“我想去见见齐景公,在齐国当个大夫。”孔子对两个弟子说。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资格也没有底气说自己要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思想。

“老师啊,我们可是鲁国人,不为鲁国效力,怎么为齐国效力呢?”子路问,老师总是说要忠于祖国,怎么现在不忠于祖国了?

“不能这么说啊,如果我们能帮助齐国遵从周礼,那齐国就变成了另一个鲁国了,跟鲁国还有什么区别呢?之后我们再帮助鲁国恢复原先的秩序,那鲁国就回到了最初那个美好的时代了。”孔子说。他就知道子路会有这个问题,也早就想好了答案。

按《论语》。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于是,孔子请求高昭子把自己引荐给齐景公,高昭子对孔子的学问非常欣赏,因此帮了这个忙,而齐景公也很乐于接见各国来的贤士,因此接见了孔子。

在这次会见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这个理论得到齐景公的赞赏,齐景公因此准备在齐国给孔子一个封邑,把孔子留在齐国重用。不过,因为国相晏婴对孔子的人品和治国理念极不认同,阻止了齐景公。

按《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一段,见于第六部第二三七章。

按《史记》。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这段记载十分可疑,根据《左传》,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并没有访问鲁国。即便是齐景公来访,向一个民办教师请教秦穆公的事迹也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可以确切地说,孔子第一次见齐景公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前途因为晏婴的阻挠而基本葬送,孔子对于晏婴非常痛恨。不过,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子了解了晏婴的为人和他的高尚品德,因此由怨恨而转为敬佩。

因此在《孔子家语·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

按《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后来子路为这件事情问孔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再怨恨晏婴,孔子抬起头,目光幽远深邃地说:“晏子说过,君子可以意见不同,但是不能互相怨恨;小人表面上一致,暗地里勾心斗角。我和晏子都是君子,怎么能互相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