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逐鹿中原 十三 刘裕灭南燕(第2/3页)

王恭得了便宜,于次年再次起兵,殷仲堪与桓玄一同响应。王恭所倚仗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却临阵倒戈,将他杀死。在荆州,桓玄于隆安三年吞灭了殷仲堪的势力。桓玄和刘牢之分别控制了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北岸,东晋中央只剩下江东八郡的弹丸之地。这些地区的人民负担陡然加重,苦不堪言。

琅玡大族孙泰以五斗米道组织起义,被东晋政府诛杀,侄子孙恩逃到东海上。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在八郡大量征兵,引起大规模骚动。孙恩便率领一百来人从上虞登陆,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攻陷了会稽(今浙江绍兴),其他七郡也一同响应,东晋政府不得已遣出刘牢之的北府兵前往镇压。

孙恩听说刘牢之来攻打自己,对手下人说:“孤割据浙江,好歹也还能做个句践。”谁知江东一带多年不打仗,那些跟着孙恩的民众都荒于作战,根本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刘牢之很快就渡过浙江,向会稽杀来。孙恩留下一句有当年魏武帝遗风的“孤不羞走”,率领二十多万人退回海岛。孙恩又先后四次进入江东,但在最后一次登陆攻打临海时,不幸失利,投水自杀。孙恩的部下由他妹夫卢循率领,继续在江南沿海地区作战。

刘裕就在这一次次与孙恩卢循的战斗中成长起来,他从小亡母,家里很穷,认不得几个字,只能在集市上卖草鞋过活。刘牢之讨伐孙恩,他本来只是个参军。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他与几十名部下遭到围攻,部下大多战死,而他却手执长刀,越战越勇,杀退上百敌人。刘牢之儿子刘敬宣前来支援,大获全胜。刘牢之欣赏刘裕是员勇将,让他守城,刘裕每逢战事,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毫不含糊,在北府兵中威名渐扬,只过短短三年就官至彭城内史。

东晋的时局一日不得安宁,最后的一点本钱,也被消耗无存。桓玄拒绝司马元显的节制,在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兴兵从江陵顺流东下,攻入建康,把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和刘牢之这些掌握东晋大权的人,全部杀光。

次年十二月,他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国号为楚。只过三个月,刘裕被众人推为盟主,带着北府兵南下,将桓玄击败,重新迎立晋安帝,这一次,东晋的大权就落到了刘裕的手中。

桓玄是军阀,刘裕也是军阀。谢安之后,醉生梦死的孝武帝、口不能言的安帝之流,八字再好,也只有听从军阀发号施令的份。刘裕比桓玄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急于称王、做皇帝,而先把目光投向扩充自身和消除异己之上,这一点或许与他贫苦的出身有关。他在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彻底摧毁桓氏的余党后,开始筹划北伐。慕容超在这个时候与东晋交兵,我不想说他是不识时务,而实际上大致如此。

刘裕率领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入泗水,进据琅琊。公孙五楼向慕容超建议说:“晋军初来,士气旺盛,不可与之相争。我军应坚守大岘关(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险地,再从海路断绝晋军的粮道,另外派大将段晖率兖州军邀击,使其腹背受敌,此乃上策;坚壁清野,据城固守,此乃中策;放刘裕入大岘关,出城迎战,此乃下策。”

慕容超不接受,只说:“我京都如此殷实,怎可坚壁清野?不如诱敌深入,到平原上用精骑兵冲击他们,必能取胜。”众臣苦谏,慕容超只是不听。

刘裕大军轻易通过天险大岘关,势头再难遏止。慕容超派段晖等以五万步骑兵进据临朐,他又派公孙五楼带兵前往川源,截断晋军水源,却被刘裕的前锋军队抢先一步,大败而回。

刘裕与段晖的南燕军主力相遇于临朐城南,慕容超闻讯,又亲自带上四万步骑兵前去督军。两军激战多时,不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