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吸血鬼吗?(第2/3页)

非他,欲望而已。

人是带着欲望的本能降生于世的。人的欲望比世上任何一种动物的欲望都复杂,每每体现荒诞不经的性质。动物的欲望则简单明了,并且绝不荒诞,仅仅与生存目的有关而已。

四百五十多年前的英国戏剧家克里斯多弗·马洛的名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人类较早探究欲望的文艺作品,歌德后来将同一题材写成了长诗《浮士德》,主题未变,也不可能变——他完成《浮士德》前后用了近六十年的时间。

“我只不过是在重复前人所做的事。”——这是歌德在别人问到他的创作意义时所做的回答。后人认为,他实际上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在马洛之后还要用几乎一生来完成长诗《浮士德》。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浮士德不但确有其人,而且是德国16世纪前半叶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是存在主义的鼻祖。

存在主义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

简单地理解,存在主义所宣扬的差不多是这样一种思想——“我即宇宙”,“我欲故我在”。

这一种思想反对宗教禁欲教规的企图是确凿的,因而不无进步性。但其欲望至上的主张,亦令当时的人们感到担忧。又因为欲望至上主义委实具有使人替人类的前景不安的性质,以至于后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萨特虽然亦对宗教禁欲主义极其反感,但同时又很不喜欢别人往自己身上硬贴“存在主义者”的标签。

人-欲望-人生;这三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不但是马洛要探究的,也是歌德想给出回答的。

在马洛的戏剧中,浮士德与巫师梅尔菲斯达成的“交易”是——梅尔菲斯愿为他绝对服务二十四年,服务内容不但须满足他的一切欲望,还包括回答他问题,消灭他所视为的敌人,帮助他的亲爱者和朋友。但二十四年后,他要将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卢西法。

获得魔法的浮士德于是几乎无所不能,随心所欲,他甚至公然戏弄罗马法老,使德国王宫中那些瞧不起他的公卿大人头上长出了角。他大名远播,最后爱上了希腊美女海伦,由她的香唇发现了天堂……

然而约定的期限到了,当灵魂即将属于魔鬼时,他恐惧了,以自杀毁约。

与马洛相比,歌德对人-欲望-人生的思考更深一些,也可以说更形而上一些。

马洛是靴匠的长子,与莎士比亚同年,获得过剑桥大学的奖学金,但长期缺课,所选的哲学专业反而没学好。他的日子一向饥一顿饱一顿的,并且酗酒成性。后世不少研究者认为,莎士比亚的某些剧作和诗篇,也许是由马洛代写的,为的是换得生活费。

这样一位马洛,人生的许多欲望从没怎么得到过满足,其人生价值取向偏于“我欲故我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歌德却是富家子弟,其父是法学博士,任过市参议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

他本人当过魏玛宫廷的枢密顾问、内阁大臣。他不但热爱文学,也同样喜欢哲学,还潜心研究过解剖学、骨骼学和植物学,甚至发表过诗体论文《植物的演变》。

歌德通过他笔下的老浮士德之口叹道:

“人类越努力越迷惘。”

“我只是毫无任何意义地奔过这个世界。”

“我难道不是逃亡者?不是无家可归之人?”

“我犹如往下直泻的瀑布,受欲望驱使而坠深渊。”

显然,歌德并不认同“浮士德式”生存方式。

美国一系列吸血鬼题材的小说、电影,除了商业目的,也都会多多少少注入些“歌德式思考”。否则,那类电影便成了彻底的垃圾。

《夜访吸血鬼》肯定并不垃圾,因为“歌德式思考”几乎贯穿始终。在该片中,吸血场面也并不血腥,尽量优雅——我觉得,似乎是一种隐喻,即——哪怕以达尔文主义来看待,吸血鬼比之于人类,也是高踞生存链上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