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经验”(第2/6页)

而我的人生经验之一便是——若某部门有某种规定明明是自己知道的,比如退列车票也须持有购票人的身份证;领取邮件须持有与邮件上的姓名一致的身份证——我们明明知道的话,就不要心存侥幸。

勿学我,侥幸于自己也许会面对着一个比较好说话、不那么认死理的人。

我的经验告诉我,面对一个好说话的人的概率仅十之一二而已,面对一个认死理的人的概率却是十之八九的事。

这也不仅是中国现象,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认死理的人,遇到不好说话的人和好说话的人的比例估计差不多也是八九比一二。起码,我在别国的小说和电影中看到的情况是那样,故我希望碰上了类似之事的人,大可不必因而就影响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首先,要理顺某些可能使自己麻烦不断的个人证件关系——现在我身份证的名字终于与户口上的名字统一起来了。

其次,宁肯将麻烦留给自己,也比心存侥幸的结果好。比如我所遇到的退票之事,无非便是请老同学提前回哈尔滨,将身份证寄来,有了他们的身份证,也就不必白跑一次列车站了,更不会与不好说话的人吵了一番,白生一肚子气了。

虽然认死理的人全世界哪一个国家都有,但中国更多些。

所以,将希望寄托于面对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的事,以根本不那么去做为明智。

二、有些话尽量不说

还以我退票之事为例。

我要达到目的,自然据理力争——退票又不是上车,在职权内行个方便,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呢?无非怕我是个骗子,票是捡的甚或是偷的抢的。但我出示的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在内的证件,明明可以证明我不会是骗子啊。

我恳求道:“你看一眼这些证件嘛。”

她说:“没必要看,户口本和身份证也有假的。”

我怔了片刻又说:“那你看我这老头会是骗子吗?”

她说:“骗子不分年龄。”

我又怔了片刻,愤然道:“你怎么这种态度呢?那你坐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她说:“你的事关系到人命吗?既然并不,铁道部长来了我也这种态度。”

我顿时火冒三丈。

尽管铁道部已改成铁路总公司了,她仍习惯于叫“铁道部长”。

而我之所以发火,是因为她那么理直气壮所说的话分明是二百五都不信的假话。别说铁道部长了,也别说我持有那么多证件了——即使她的一个小上级领着一个人来指示她:“给退票窗口打个电话,把这个人的票给退了。”说完转身就走,她不必会立刻照办吗?肯定连问都不敢多问一句。或者,她的亲戚朋友在我那种情况下想要退票,也必然根本就不是个事。

这是常识,中国人都明白的。

当时我联想到了另一件事——有次我到派出所去,要开一份证明我与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同一个人的证明,说了半天,就是不给我开,答曰:“派出所不是管你们这些事的地方。”

这也是一句假话。

因为我知道,派出所不但正该管这类事,而且专为此类事印有证明信纸,就在她办公桌的抽屉里。有了那样的证明,我才能在机场派出所补页允许登机的临时身份证明,第二天才能顺利登机。

但她似乎认为她的抽屉里即使明明有那种印好的证明信低,我也不应该麻烦于她——而应将票退了,再重买一张与身份证上的名字相符合的机票。

那日我骂了“浑蛋”。

结果就更不给我开了。

无奈之下,猛想起导演尹力与派出所有密切关系,当即用手机求助。

尹力说:“老哥,别急,别发火,多大点事儿啊,等那儿别走。”

几分钟后,一位副所长亲自替我开了证明。

口吐粗话是语言不文明的表现,过后我总是很懊悔。并且,我已改过自新了。以后再逢类似情况,宁可花冤枉钱,搭赔上时间和精力将某些麻烦事不嫌麻烦地解决了,也不再心存也许偏就碰上了一个好说话的人那种违背常理的侥幸了——那概率实在太低,结果每每自取其辱,也侮辱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