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致命的“多米诺骨牌”(第4/7页)

然而在燕王大肆攻城略地的时候,朱允炆还觉得自己的布置不存在任何问题,北方军队不足为惧,还一心想着他那“锐意文治”的政治蓝图。前方战局的不断失利,让他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最后决定起用老将耿炳文。这时的耿炳文已是年近古稀。朱允炆何以用这样的老将?这是他祖父朱元璋杀戮功臣宿将的后果。建文朝廷无将可用,只能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讨伐燕王。

耿炳文并没有表现出一个老将的过人能力,反而被朱棣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建文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李景隆(开国元勋李文忠之子)为大将军。此人是一个纨绔子弟,根本就不懂得用兵之道,“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燕王的军队长驱直入,不过在途中遇上了平燕将军盛庸的顽强抵抗,朱棣的亲信大将张玉也战死于东昌城下。

战争进行了两年的时间,进入一种胶着状态。正在朱棣为无计可施而苦恼之时,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内防备空虚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劝其不要纠缠于一城一池,越过山东,以奇兵直取金陵。朱棣采纳了这一建议,整个战局由此改变。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出奇兵,一路南下渡长江攻入南京城。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打开城门迎降。混战中皇宫起火,火势被扑灭后人们发现几具已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据说便是死去的建文帝、马皇后和皇帝的长子朱文奎。

四天以后,燕王朱棣龙袍加身,年号“永乐”,是为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明成祖。朱棣在大臣们的屡次“劝进”中才半推半就着即位。历来篡位者的好戏都离不开这一桥段,朱棣自然也免不了。既然自己是领兵打进京师才做了皇帝,要摆脱篡夺之嫌疑,堵住天下臣民的议论,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前朝的合法性。

坐上了帝位的朱棣没有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甚至不承认建文的年号,将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这个帝位不是从建文帝那里继承来的,而是直接继承自洪武皇帝朱元璋。他甚至还暗示,老皇帝在世之日,就很喜欢他,曾和大臣商议易储一事,想让他燕王取代皇孙承续大统,考虑到秦、晋二王在世,且比他年长,这才作罢。

其次是改出身。皇位继承,讲究嫡长之分。为了让自己的得位显得合法,他将建文帝时代所修的《太祖实录》修改了两次,称自己是太祖高皇帝的原配马皇后所生,与懿文太子朱标及秦、晋二王同母。因他的这几个兄长已经亡故,诸王中自己居长,所以从伦序上说,入续大统是理所当然。修《永乐实录》时,更是直接把“高皇帝生五子”写了进去。但后来修《明史》者不知是疏忽大意还是有意为之,在好几处都透露出朱棣并非嫡出。

他要将人们大脑中关于建文朝的一切记忆彻底洗去,于是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被大量销毁,宫廷档案和皇帝起居录等被涂写和修改,一切记载这一政变的私家记述和文献都被禁止。事实情形就像后世历史学家所说:“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实记载,已为永乐时毁灭无遗……成祖以为罪则罪之,既篡之后,谁与抗辩?”

在皇帝授意下,经一班文臣的遮掩粉饰,正统的官方历史对这场政变如是叙述:洪武三十五年六月(请注意年代的表述方式),靖难的军队打到了南京金川门外,“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称“建文君”而不称“建文帝”,暗示他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又说他因无脸见人,惭愧而自杀,御用史家的春秋笔法昭然若揭。在他们的笔下,“今上”的姿态则要高得多。他摒弃前嫌,即命太监前往援救,施救不及,太监只好把“建文君”尸体从火中找出来,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走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