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人性的抉择(第2/6页)

从大背景而言,从13世纪开始萌芽的欧洲文艺复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酝酿,到了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正好就是达·芬奇所处的时期。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一代大神的神奇之路,就此开始。

3

我们先来看看达·芬奇的绘画成就。

这是达·芬奇最无可争议的领域,也是他流芳百世的最主要原因。

1475年,达·芬奇的老师委罗基奥接受委托,画一幅《基督受洗》的宗教油画。尽管早在三年前,年仅20岁的达·芬奇就被佛罗伦萨画家工会列在了会员名单上,但他的身份毕竟还是老师的学徒,所以就受命和老师一起完成这幅画。

委罗基奥完成了整体构图,而达·芬奇领到的任务是画一些背景和左边的那位小天使(最左边只露侧脸的小天使)。但就是左边的这个惟妙惟肖的小天使,展现出了全画都没有的一种灵性。在达·芬奇创作完这幅画后,委罗基奥就表示再也没办法教他绘画了,而是将他介绍给另一位有名的绘画大师。不仅如此,委罗基奥之后也表示不会再画画了,转攻雕塑。

达·芬奇虽然以画画名闻天下,但他流传到后世的画作并不多,除去真伪存疑的作品以及大量手稿外,连同壁画在内的真正的油画作品,也就20多幅。

但是,每一幅都是传世经典。

他最有名的那幅《蒙娜丽莎》,自然不用多说了。达·芬奇画作的经典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技法上,更在于他对背后人性的洞悉和把握。这一点,在他于1494年至1498年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中最能体现。

《基督受洗》

《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耶稣被犹大出卖后,与他的十二圣徒在一起吃最后一顿晚饭的场景。这个著名的故事一直是欧洲各路大神级画家喜欢创作的选题,在达·芬奇之前,有很多名家都以此为题创作过。

但之前的作品,别的不说,都有个很明显的特点——一眼就能从画面中看出叛徒犹大是谁。[1]

卡普阿的《最后的晚餐》,犹大被画作去伸手拿饼的人,因为耶稣说:“正准备去接基督蘸了汤的饼的那个人便是出卖了我的那个人。”

乔托的《最后的晚餐》,犹大就是那个唯一头顶没有光环的人

格列柯的《最后的晚餐》,犹大手里明显拿了钱袋,因为《圣经》里记载他因为收了30个银币而出卖了耶稣

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坦诺的《最后的晚餐》,犹大坐在所有人的对立面

所以一般《最后的晚餐》画作中,犹大要么拿钱袋,要么没光环,要么被孤立。好了,那么我们来看下达·芬奇版本的《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是达·芬奇画在教堂上的壁画,虽然经过多次修复,但依旧损毁严重——事实上,这幅画能保存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提供一张修复版,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画面上13个人以耶稣为中心,看似杂乱分布(其实是3人一组分了4组),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说明当时每个人的心态都不相同。耶稣在中间,不同于以往作品中总是在说话的样子,他双目低垂,嘴唇紧闭

而作为叛徒的犹大,第一眼根本就认不出是谁——大家都没有光环,没有人被孤立。但只要你仔细辨认,那个身体后仰,一手里拿着不起眼的钱袋,一手微微伸出去拿面包的人,就是他(耶稣左边第二个)。事实上,即便不用道具,犹大的神态也已经出卖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