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第2/7页)

沧景既平,史宪诚心不自安,遣子孝章入觐。又飞章愿以所管奉命。乃移诸河中,而代以李听。宪诚将以族行,惧魏军之留,问策于弟宪忠。宪忠教以分相魏请置帅,因以弱魏。复请诏听引军声图亓志绍,而假道清河。见第二章第六节。帝从之。分相、卫、澶三州,别为一镇,俾孝章领之。澶州,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五代晋移治濮阳,今濮阳县。宪诚因欲倚听公去魏。听次清河,魏人惊。宪忠曰:“彼假道取贼,吾军无负朝廷,何惧为?”乃稍安。然魏素聚甲清河。听至,悉出其甲。将入魏。魏军闻之,惧。明日,尽甲而出。

听按兵馆陶不进。今山东馆陶县。众谓宪诚卖己,夜攻杀之,并监军史良佐,而推都知兵马使何进滔为帅。时太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也。七月,进滔袭听。听不为备,大败,丧师过半,仅得还滑。时河北久用兵,馈饷不给。八月,乃以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复以相、卫、澶三州归之。是月,亦赦王庭凑。五年(831年),李载义为后院副兵马使杨志诚所逐。文宗召宰臣谋之。牛僧孺对曰:“自安史之后,范阳非国家所有。前时刘总乡化,朝廷约用钱八十万贯,而未尝得范阳尺布斗粟。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且范阳国家所赖者,以其北捍突厥。今若假志诚节钺,惜其土地,必自为力。爪牙之用,固不计于逆顺。”上大喜,乃即以授志诚。可见是时河北之形势矣。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固事之无可如何者也。八年十月,志诚复为三军所逐,而立史元忠。元忠进志诚所造衮龙衣二副,及被服鞍鞯,皆绣饰鸾凤日月之形,成为王字。因付御史台鞫问,流岭南。行至商州,杀之。不能收土地甲兵,而惜此虚器,亦无谓矣。是岁十一月,王庭凑卒。军中立其子元逵。事朝廷颇恭顺。朝以绛王悟女寿安公主降之。开成五年(840年),何进滔卒,子重顺袭。朝廷遣河中帅李执方,沧州帅刘约,各遣使劝令归阙,别俟朝旨。不从。竟就加节制。至武宗时,赐名曰弘敬。

王智兴,沧景平后入朝,改帅忠武。七年(833年),改授河中。再入朝。九年(835年),又改帅宣武。开成元年(836年),卒。以智兴之骄横,而获以功名终,可谓天幸,抑亦以其不得士卒之心,不能叛,故朝廷亦不之忌也。先是,太和六年(832年)。以李听为武宁军节度。听有苍头,为徐州将,不欲听至。听先使亲吏慰劳徐人,为苍头所杀。听不敢进,固以疾辞。代以高瑀。军骄难制,士数犯法。又以崔珙代之。七年(833年)。居徐二岁,史称徐人戢畏焉。

《通鉴》:开成三年九月,义武节度使张璠在镇十五年,为幽、镇所惮。及有疾,请入朝。朝廷未及制置。疾甚,戒其子元益举族归朝,毋得效河北故事,及薨,军中欲立元益。观察留后李士季不可,众杀之,又杀大将十余人。壬申,以易州刺史李仲迁为义武节度使。十月,易定监军奏军中不纳李仲迁,请以张元益为留后。宰相议发兵讨易定。上曰:“易定地狭人贫,军资半仰度支,急之则靡所不为,缓之则自生变,但谨备四境以俟之。”乃除张元益代州刺史。代州见第二章第二节。顷之,军中果有异议。乃上表,以不便李仲迁为辞。朝廷为之罢仲迁。十一月,诏俟元益出定州,其义武将士始谋立元益者,皆赦不问。丁卯,张元益出定州。甲戌,以蔡州刺史韩威为义武节度使。《考异》曰:《补国史》曰:易定张公璠卒,三军请公璠子元益,继统军务。公璠乃孝忠孙也。公璠弥留之际,诫元益归阙。三军复效幽、镇、魏三道,自立连帅,坐邀制命。庙谋未决。丞相卫公欲伐而克之。贞穆公议未可兴师,且行吊赠礼,追元益赴阙。若拒命跋扈,讨之不迟。上前互陈短长,未行朝典。贞穆公有密疏进追元益诏意,云:“卿太祖孝忠,功列鼎彝,垂于不朽。乃祖茂昭,克荷遗训,不坠义风。”文宗览诏意,深协睿谋。诏下定州。元益拜诏恸哭,焚墨衰,请死于众。三军将士,南向稽首,蹈舞流涕。扶元益就苫庐。请监军使幕府进诸道例,各知留后。公璠遂全家赴阙。诏以神策军使陈君赏为帅。所谓贞穆公者,李珏也。按《实录》:璠定州衙将,非孝忠孙;又李德裕此年不为相;《补国史》盖传闻之说,不可据。今从《实录》。案传闻之误,史家诚所不免,然《补国史》言之凿凿,似不能全出子虚。《新书·本纪》:太和三年三月乙巳,以太原兵马使傅毅为义武军节度使。义武军不受命。都知兵马使张璠自称节度使。戊申,以璠为义武节度使、都知兵马。盖即《实录》所谓衙将?据《通鉴》:太和元年(827年)讨李同捷。义武节度,已为张璠,盖知留后而未授节钺?《实录》仅据其实职书之,又未详其家世,遂至滋疑也。胡三省《注》在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