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宛城宣诏(第2/3页)

是勋一想是啊,鲁肃和吴质,论起家世来就都很低,甚至可能比麋竺还低,要在太平时节,没有特别的际遇就很难升迁,官至千石也就到头了。比如吴质,史书上记载,他先后当过朝歌长、元城令,就算有曹丕的看重,甚至就连曹彰、曹植、曹真、曹休也跟他关系不错,却一直升不上去,而且就算做了官,乡里照样瞧不起他。可是某些人运气不错,赶上了汉末乱世,以麋竺的出身,现在就已经做到二千石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后来还做到安汉将军。吴质更不得了,一个卸任的县令,曹丕一当皇帝就立刻破格提拔,拜为北中郎将,封列侯,持节都督幽、并诸军事,简直跟坐直升飞机一样。

汉初是军功贵族的天下,到武帝时代才有所改变,拜了个年轻时候放过猪的老儒生公孙弘为相,随即军功贵族垮台,儒学世家开始登场,延续到东汉末年,就已经垄断了绝大多数的高级官职。吴质、鲁肃这类“单家”子弟想要出头,一是得靠军功(就那样还未必就能爬多高),二是得碰上改朝换代、鸡犬升天的好时候。

你们运气确实不错,这年月到处都可以挣军功,而至于改朝换代嘛……嘿嘿,应该也不远啦。

所以鲁肃对做官兴趣缺缺,是勋完全可以理解,但他不能就此顺杆儿爬,说那你一辈子在我家吃闲饭好了。于是继续试探:“曹公之任人也,不论门第,只看贤愚,勋将子敬荐于曹公可好?”

鲁肃还是摇头,说:“曹公麾下,良才济济,肃安敢与贤人君子并列?宏辅不必多虑,肃暂无出仕之念,唯愿在卿家中为学,时有裨益。异日再起他念,自会与宏辅言之。”我先这么着混段日子再说,说不定哪天就能看清楚自己要走的道路啦,到时候再麻烦你吧。

是勋说行啊,那就先照旧吧——能把鲁子敬一直揣在兜里,对他来说也是意外之喜。

不止一日,到了宛城,张绣排开文武至郊外迎接。是勋展诏而读——汉代的诏书非常质朴,不搞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花架子,尚书制诏,可是也不跟唐宋那样开头就先“门下”,只是先报年月日,然后就直接切入正题:“建安元年十月癸亥。司空臣曹操稽首顿首上疏皇帝陛下:迩来国祚稍倾,大驾南迁,当此波荡之际,必用忠干之臣,以复旧制,以绍先业。伏惟建忠将军、宣威侯绣,武力既弘,忠孝秉节,今驻宛城,为都邑之西屏。应予嘉勉,以酬其功。期拜绣为南阳太守,增邑三百。臣昧死请。制曰可。”

基本上就是照录了曹操上奏的主要内容,向张绣表示,你这个太守可是曹操帮忙请下来的呀,最后加上“制曰可”三字,表示皇帝通过了,多么简单明暸。

当下读完诏书,张绣面东而拜,起身接诏,然后拉着是勋的手就往城里走。是勋就斜眼左右乱瞟啊,究竟哪位是贾文和呢?光从面相上,这就完全瞧不出来哪。

张绣就一彻底的武夫相貌,穿的也是戎服,头戴巾帻,双插雁羽。他手底下也大多都是武将,只有两三名文吏,老的老,小的小,瞧着都不似贾诩——贾文和这时候大概快五十了,但是是勋在许都听人说起过,他的相貌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很多,瞧上去也就三十多不到四十岁……可是那些文吏,就没一个落在这岁数上的。

转念一想,可还真说不清贾文和究竟算文官还是武将。他最初被任命为平津都尉,后做讨虏校尉,那就是武职了;跟着李傕、郭汜入京以后,那些同僚都拜将军,他却偏偏去当文官,先做左冯翊,后当尚书,因母丧辞官后又被加了光禄大夫的头衔;李、郭大交兵的时候,贾诩前去劝解,就被硬安了个宣义将军的武职,李、郭罢兵后他又把将军印绶退还了朝廷。所以说,按道理这时候的贾诩应该没官,是个白身。